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确保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刚才,x、x同志分别安排了工作,x家单位作了发言,会议还印发了全国、全省有关会议精神和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希望大家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做,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面,讲三方面意见:
一、切实扛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站在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第一,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
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为决胜全面小康补齐短板,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夯实基础。第二,这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从建国初期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新世纪免除农业税、探索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目的都是为了把农村发展得更好。党的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拓宽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丰富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综合施策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由之路。第三,这是解决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可以说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既影响了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影响了城镇居民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尽管我们在“三农”工作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信心、有机遇。所谓“有基础”,从全市来看,x经济总量x年达到x亿元,在全国排名第x位,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提质晋位的态势尤为强劲,总体上进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从“三农”工作看,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链条在延伸,产品附加值在提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正在加速落地;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发生率由x年的x%下降至x年的x%;农民收入增速连续x年高于城市居民,城乡统筹水平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党组织建设更加有力,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基层基础更加稳固。所谓“有信心”,就是我们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坚强有力。x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支撑条件坚实有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所谓“有机遇”,就是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省里赋予x新的战略定位,重大战略规划、战略平台相继落地实施,省委省政府支持x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的力度越来越大、举措越来越实,各项政策红利正在加速释放,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乡村旺盛的市场需求正在释放,必将催生新的增长点,推动广袤农村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城乡关系已由二元结构转变为加快融合发展,我们通过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主动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共建共享;农业发展已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我们通过发展沟域经济、特色高效农业,走质量兴农之路、推动产业振兴,符合客观规律。
二、着力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统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建设。我们要扭住重点、聚力加力,切实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一)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当前,x农村产业结构不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在产业结构上,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二三产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够;农业种养结构不优,种植业占比过大;传统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优质特色高效农作物发展不足。在经营方式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x家,省级也仅有x家,分别占全省的x%和x%;国家级、省级示范合作社分别仅占全省的x%和x%;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仅有x家,占全省的x%;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仅有x家,占全省的x%。前段时间,我到县里调研“三农”工作,进村入户,看到大多数农民种的还是玉米,仍然“望天收”。客观地讲,x的农业农村工作在全省整体上是比较靠后的。这一方面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薄弱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地方对农业农村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有关。发展农业既是生产问题,更是经营问题,生产、销售、运输、加工等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大有文章可做。要牢牢抓住产业这个重点,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要抓好农业结构调整。x“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在传统种植业上没有优势,但发展特色农业的空间广阔。数据显示,我市平均每亩地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纯收入为x至x元,而种植蔬菜、花木年纯收入可达x至x元,后者经济效益是前者的x倍。要站位全市农业发展的全局,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市场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规律,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示范带动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持续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种植结构调整关键靠探索。嵩县发展辣椒产业、x发展小米种植、x发展苹果种植,都是很好的尝试。一山之隔的x能把猕猴桃做起来,我们有些地方为什么做不到呢。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在岗位上干了几年,如果种植结构“山河依旧”,为民的意识、责任、担当又体现在哪里。二要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一个地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像x的双汇、x的仲景香菇、焦作的铁棍山药等,都带动了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链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种植户的发展,将不同的经营主体有机联结起来,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要想办法将x农业上的资源优势,像牡丹、核桃、苹果等,升级转化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小农户”紧密衔接的利益链条,打造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培育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小农生产走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轨道,形成更多的种粮大户、林业大户、养殖大户,带动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三要抓好产业融合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创新农业组织方式,加快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新优势,实现农业多功能开发与农村经济多元化的有机结合。要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我市实施了x个沟域经济试点,但整体推进不平衡,有的规划不到位,有的缺乏特色,有的统筹结合没做好,没有形成村庄发展民俗旅游、半坡发展林果业、山顶发展生态林的全景式沟域经济。要重点围绕林果、肉制品、中药材等,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流通现代化水平和附加值,不能仅仅停留在原生态。要在农村培育一批以花椒、艾草等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改变农业“一枝独大”的局面。要推进“互联网”“旅游”“生态”,不断催生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宜阳通过改进包装方式,让蜂蜜在网上一片叫卖叫好,其他地方要从中受到启发。四要抓好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农田、水利、物流、科技、信息等基础能力建设,是抓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要全面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四河三渠”综合治理、小浪底南岸灌区、前坪水库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群众的重大水利工程,统筹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解决好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的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这项工作,市委多次明确要求拿出意见,但至今没有进展,有关部门要深刻反思、及早改进。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发挥农机制造优势、农业科技优势,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抢抓机遇、科学论证,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不仅产得出、而且卖得好。新安、宜阳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该总结推广就总结推广。
(二)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着力打造美丽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当前,全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垃圾围村、污水横流、植被破坏、村容村貌不整洁等问题尤为突出,环境污染“上山下乡”问题呈愈演愈烈之势。前不久全省组织的农村环境暗访督导中,我市总体排名倒数第二。对此,我们既要有认账态度,更要有改进行动。县、乡主要负责同志要利用一切机会,在辖区内多转转,一旦发现环境问题,及时推进整改,决不能坐视不管、麻木不仁。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一要抓好国土绿化。按照部署开展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咬定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廊道绿化、村庄绿化和城区绿化,推进全域绿化、绿色惠民。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行动员部署之后,各地有行动、有成效,但推进不平衡。廊道绿化方面,……等,都不同程度存在绿量不够、质量不好、标准不高的问题。这些重点廊道绿化尚且如此,其它国省道的绿化更好不到哪里去。全域绿化,就要全面铺开、整体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国土绿化提速提质,把高标准高质量落到实处。二要抓好水生态建设。农村水污染问题目前还比较突出,黑臭水体比较多。要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抓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全域清洁河流攻坚、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打好碧水行动攻坚战。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视黑臭水体为“眼中钉”“肉中刺”,毅然决然地予以全歼。三要抓好土壤污染防治。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矿山开采等原因,农村土壤污染问题在我市个别地方尤为突出,直接危及餐桌上的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要全面摸清土壤污染底数,抓住x作为全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试点城市的机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严重污染地块要严格管控,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逐步改善。四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这次会议印发了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要着力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完善垃圾转运机制,“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要结合实际落实好。考虑到运输成本,有些偏远的乡镇也应建垃圾处理厂,住建、农业部门要抓紧落实到位。要持续开展厕所革命,摸清底数,明确标准,分类推进。对城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要让生活污水与城市污水管网直连、进污水处理厂;对村级集体经济相对发达、群众收入相对稳定、村容村貌比较整洁的农村,要推广寇店模式,沿村街道铺管网,让生活污水进集中处理站;对相对偏远、居住分散的农村,要推广永城模式,进行三瓮式改造。要抓好村庄规划,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坚持规划引领,让农村建设管理有章可循,让农村生产生活井然有序。对此,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
(三)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着力深化文明创建。实施乡村振兴,不只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包括精神面貌的提升,要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既增“颜值”、也提素质。目前,我市全国、全省文明村镇分别仅有x个、x个,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总数不足x%,与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极不相称,与x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要达到x%以上的目标差距很大。要坚持塑形铸魂、标本兼治,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广大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一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按照举措实在、形式多样、活动经常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积极组织“五好文明家庭”和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农民真正爱国爱党、向德向善、孝老爱老、诚实守信、勤俭持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播洒在农村广袤大地上,根植在农民群众心窝里。二要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家风家训、传统工艺、民间文化都传承了下来。要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元素,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融入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彰显文化底蕴,让农村别具韵味,让人们留得住乡愁。x县x村依托民俗文化,打造成集文化、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就很好地实现了传承与发展的“双赢”。需要强调的是,民俗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有所扬弃。三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市多数地区农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公共文化设施总量不多、标准不高、利用率低。要整合资源,完善基础文化设施,以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为载体,在建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管好用好,不能建而不用、“晒太阳”。要积极推动文化下乡,不断推出一批有乡土味、聚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们开展的农民丰收节、农民运动会、农民书画展、农民才艺大赛等活动,效果很好,要坚持和深化下去。四要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是人情社会,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目前,一些农村的陈规陋习还比较多,群众不胜其烦、深受其累,有时又只能跟风从众。要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反对大操大办,遏制人情攀比,抵制厚葬薄养,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今年以来,全市推出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要将其作为移风易俗的主要抓手,推进“一约四会”行政村全覆盖,让乡村文明新风真正刮到每个人心里。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要强化资金保障。乡村振兴是个大战略,真金白银必不可少。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金融服务,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强化用地保障。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要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用好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要强化人才保障。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要着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抓好招才引智,着力优化环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武汉市推广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极大弥合了城乡人才之间的鸿沟,有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要强化实干实效。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讲究的是一个“实”字,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要持续转变作风。要以“钉钉子”“剥洋葱”“透竹竿”的劲头狠抓落实,将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执行好,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作选择。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做到工作不挑拣、困难不回避、矛盾不上交,不能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要坚持脚踏实地、吹糠见米,拿出符合规律性、体现针对性、具有实效性的硬措施,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问题是在一线发现解决的,经验是在一线总结积累的,干部是在一线检验成长的。实践证明,有些情况在层层批转中失了真,有些工作在层层批转中落了空。凡是中央、省委的涉洛批转件,凡是市委的重要批示件,市级领导都要实地核查、探个究竟,决不能心里没底、圈报了之。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人和事,务必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要提升专业能力。现在有些干部缺少“三农”工作经验,对农业农村情况不够了解,不分五谷,不知农时,不会说农民话,不会与百姓打交道,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专业能力差距很大。领导干部要大兴学习之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基本政策、基本知识,真正练就真本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经常到基层“接地气”,吃农家饭、说农家话、解农家忧,和农民交朋友,增进与农民的感情,进而把问题研究透,成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到农民中间去与不去,党的政策讲与不讲,农民的心里话跟你谈与不谈,其结果都大不一样。前一阶段,我们把“一转三推进”工作做实了,成效就出来了,近期脱贫攻坚领域的信访案件明显下降。这样的工作要长期坚持,岁末年初要结合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继续深化,使党员领导干部树牢宗旨意识、走好群众路线。要强化督导推动。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农民不是我们恩赐的对象,而是感恩的对象;乡村不是财富掠夺之处,而是我们乡愁与灵魂的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大有可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