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州招商引资的基本现状
(一)境内引资占主导地位,但投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0xx年至20xx年五年间,湘西州共引进项目567个,实际到位资金55.68亿元。其中,内资项目520个,实际到位资金51.15亿元;外资项目47个,到位资金仅4.53亿元。在内资项目中,州外、省内项目263个,占内资总额的50.67,主要来源于怀化、邵阳、常德、长沙、湘潭、株洲等地市。省外项目257个占内资总额的49.33,从资金来源看,广东省稳居第一,到位资金占省外资金总数的27.18,北京市占18.86,浙江省10.78,福建省8.08,上海市7.4,三者投资额度由20xx年的几百万元发展到20xx年的7000万元以上;投资额度在1-3不等的有重庆、贵州、海南、广西、吉林、四川、青海等。显然,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是我州实施境内引资的主攻方向。虽然境内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其结构不尽合理。即房地产项目多,生产性项目少;市场效益型项目多,公益基础性项目少;粗放项目多,精深项目少;中小项目多,大型项目少。调查结果表明,一是以采掘业为代表的高盈利项目成为投资的热点,而农林牧渔业则为投资的冷门;二是“短平快”项目如餐饮娱乐服务业、商品贸易等,尽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仍备受投资商青睐,而基础设施因其投资大、周期长,尽管属于湘西州的瓶颈产业,但是增长态势十分缓慢;三是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等这些外部效益显著的行业引资比重极不理想,仅占2.21,严重滞后于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房地产业外商投资则高达27.31。内资投放领域过分集中在房地产、餐饮娱乐业,则对我州引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不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直接引资增长速度较快,但量小势弱、渠道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招商项目的包装和储备力度不够,难以推出产业关联度强和聚集效应明显的大型优势项目,滚动开发、动态管理招商项目的州县(市)两级联动格局尚未健全。近三年,湘西州共推出了276个州级招商项目,项目开发包装水平和质量有了长足进步,但除了对项目进行格式化介绍外,普遍存在着可操作性差、实用性不强、计量分析不准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与投资商谈判的针对性和质量效果。
四是利用外资注重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高,没有及时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化。外商在湘西州投资过多集中在”短平快”的房地产业和餐饮娱乐业上,产业结构不合理,且投资规模小,缺乏大手笔,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微弱,难以迅速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实现地方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套取当地银行资本、高息吸纳民间资金的现象相当严重,州域内货币净流入量十分有限,外资难以可持续利用。
五是招商引资软环境亟待整治。湘西州中介机构服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实现政府主导招商向市场主导招商的根本性转变还需假以时日,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优质协调服务、创建安全和谐的投资环境。但是,由于政务环境的廉洁高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囿于局部利益,部门服务不规范,办事效率低下,“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的做法屡禁不止,“吃、拿、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