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注重“六个引进” 坚定不移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升级、释放农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据文化部数据显示,目前已创新推出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创意下乡”工作,培育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感受田园风光、温暖乡愁的好方式,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新领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那么,面对新征程,如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强,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大。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旅游者前来,他们不单单进行传统的观光休闲,相随而来的旅游消费不仅能有效带动乡村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的发展,而且能带动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的开发、生产、商贸、物流等相关行业共同发展,产生旅游兴而百业旺的共振协同发展效应,从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进一步彰显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乡村为吸引更多客,不仅要进一步开发生态观光型旅游产品,如特色村寨、野趣田园、农事活动、手工编织、民俗表演等,更要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乡村生态文明。也就是说发展乡村旅游,必然需要同步和谐推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乡村旅游的发展,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共识,必然有力推动乡村自然资本的积累和增值,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快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和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引领并促进乡村的文化振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致力于提升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是乡村旅游聚焦发力的重点,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然需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兴盛。另一方面,伴随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村民必然会受到政府、游客、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自觉地接受新思想、涉猎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涵养新习惯、推崇新风气,大量城市游客也会通过他们的行为向乡村传递现代社会的文化知识,将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带到乡村地区,内外合力,共同助推乡村文明建设。
(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乡村要振兴,治理需先行。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转包、互换、转让、租赁等方式组成新型经营组织,由于市场经营的内在需要,这些组织往往会针对游客需求,结合乡村实际,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由直接经营者转变为股东、出租人,成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平等主体,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发挥出来,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也日渐突出,在多元主体治理过程中,他们采取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合理界定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及村民各自的作用,确保了各治理主体既不相互冲突,又能资源共享,从而构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建共治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
二、要正视乡村旅游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断完善。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强势推进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专项发展资金少。由于旅游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大,投融资渠道较窄,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尚未形成,单纯依靠政府开发投入,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筹资有限,资金、项目等原因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此外,当前的环保、土地政策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不尽完善。乡村旅游道路、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特别是县乡公路等级较低,路况差,标识标牌缺乏,不便于旅游车辆通行。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购物商店、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农家乐、农家客栈建设标准低,接待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要注重引进客源。对乡村旅游而言,客源不仅是狭义的游客,更应将归乡人、新乡人等乡村建设参与者纳入其中。因此,各地要着力解码乡村在地文化基因,找到乡村独具特色的一面,进而吸引各类主体返乡创业兴业。如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通过引进艺术、公益、生态等项目,吸引了30余名青年设计师和20余名本地青年回乡创业。稻田里举办艺术展、传统竹编变身潮流包装、新老村民和合共生,提振了乡村的精气神。又如,浙江省安吉县蔓塘里村,通过植入沉浸式灯光秀打造了“七夜”行浸式夜游项目,将乡村民俗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中崭露头角。
六要注重引进运营。运营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乡村变美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运营。从“建设”转向“运营”,核心是建立分工合作的城乡合伙人机制。可借鉴河南的文化产业特派员、浙江的乡村运营师、上海的艺术乡建等实践经验,重构乡村发展新生态;搭建“政府做环境,村集体和村民做主人,运营商做运营”的运营机制,大力推广成功率较高的运营商和投资商合二为一模式;激活潜在人才价值,政府要用好政策工具包,吸引旅行社等行业从业者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在弥合乡村缺创意、缺人才的过程中,为有资质、有规模的旅行社等企业纾困解难。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乡村旅游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定要乘势升级,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努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让乡村旅游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