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达公路心得体会

观看甘肃省折达公路警示片心得体会

丰乐小学教师马长斌

在2018年5月21丰乐小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甘肃省折达公路警示片,了解到甘肃省因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偷工减料问题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引发社会舆论批评。纵观整个舆情脉络,有关部门面对舆论监督态度傲慢、推诿塞责、顾左右而言他,面对问题长期存在选择视而不见,不去真解决却搞“假整改”,当地主流媒体不合时宜地叫板式为本地辩白助燃次生舆情,这些都是导致舆情高烧不退的重要因素。

4月1日上午10。30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如此整改扶贫路》为题对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因存在工程质量等问题被举报和记者调查的情况。甘肃省折达公路是一条投资近16亿,却被举报“工程质量差”,特别是这条路上的“考勒隧道”。国家信访办在接到举报之后,要求甘肃省立即组成专项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16亿扶贫路偷工减料#等关联微博话题迅速成为热议焦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该舆情事件从中央电视台曝光引爆,短短数小时之内急速发酵成为热议焦点,且舆论很快形成较为一致的谴责意见。除公众对央视曝光的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存在严重“偷工减料”问题较为关注外,还与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官员面对采访“回应态度傲慢”“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存在直接关联。另外,官博和官媒引发的次生舆情等都值得当地深刻反思,值得各地引以为鉴。

从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副处长杨爱明面对记者采访一系列傲慢态度可以看出,至少在该省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一部分人,这种“官僚主义”“衙门思维”可能存在普遍性。对此,网上舆论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不满”,导致整个舆情走势更加呈现“负面”特点,政府公信力折损明显,虽然省政府及时回应,但如何挽回已经损害的政府形象,已成为摆在当地面前的一道棘手难题。分析认为,当地可以此舆情危机为整改契机,通过“问责一批,约谈一批,警示一批”等后续针对性措施,逐步挽回社会舆论认可。

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敢于担当,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到教书育人,敢于同一切腐败行为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