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专家访谈5则范文

第一篇:登革热防控专家访谈登革热防控专家访谈

日期。2006-09-06省卫生厅发布我省局部地区登革热疫情,截至2006年9月6日下午5时,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76例,其中广州245例,阳江22例,佛山6例,珠海、潮州、揭阳各1例,深圳排除1例。

就我省登革热疫情形势、防控工作,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罗会明主任医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你如何评价当前登革热防控形势。在当地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后,登革热病例仍然不断增加,您如何看待目前的防控情况。

在广东省,登革热是一种输入性传染病,还不是地方性流行病。所以登革热病例,分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

输入性病例是指本地发现的在其它地区感染,相对于本地来说,是输入的;本地感染病例是指患者发病前半月内无外出,被本地蚊子叮咬感染发病的病例。截至9月6日,我省共有6个市报告登革热病例。其中广州、珠海、潮州等3个市共发现5例境外输入病例。广州、阳江、佛山、揭阳等4个市发现并报告了本地发病的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常见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近年正处于登革热高发年份。我省疫情通常与国外高发年份一致。登革热疫情高发月份分布与蚊媒密度高峰一致。广东省全年都有伊蚊生长,其中5-10月份密度最高。因此,我省登革热发病高峰月份在

8、

9、10月份

登革热防控的重点是媒介控制,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局部所能单独承担此重任的。目前,发生疫情地区已形成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实施,全民动手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防蚊、灭蚊等爱国卫生运动,已初见成效,有许多地区的蚊媒密度都明显下降。

短期内,我省登革热病例数会进一步上升,部分是由于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最长将在15天内发病,近期发病者是大规模灭蚊前感染的。只要蚊媒控制措施落实并得以巩固,蚊媒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有信心登革热发病数降下来。

但考虑到,广州市或者更大范围的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难免存在死角、黑点,存在再次由境外输入病例及本地病例出现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结合登革热自身流行规律,估计登革热疫情仍处于上升期,还会延续一段时间,也许会持续到11月份。因此不排除登革热疫情涉及范围增大的可能性。

问。我省往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情况如何。

广东省处于亚热带、温带地区,对外交往多,气候适合登革热传播媒介繁殖。因而登革热病毒容易输入我省,并容易形成本地传播蔓延。我省是登革热多发地区。建国以来,1978年我省佛山等地首次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至今,全省共有10多个地市先后发生过登革热疫情,但不同年份流行规模大小不等,有些年份仅发现散发的输入病例,上世纪80、90年代曾有年份年发病数达到几千例,乃至上万例。2002年,全省登革热发病数有1000余例,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各种年龄组的人都可感染发病,登革热病人以轻型为主,病死率较低。

问。据了解,目前我省登革热病例多为本地感染病例,这是否预示登革热已在广东省成为地方性流行病(“生根发芽”)。登革热在广东是否将长期存在,常年流行。

登革热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地区,登革热常年流行。登革热的流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地方性流行地区,如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及南太平洋岛国等,那里常年有病人发生,且雨季流行多、年幼病人多。所谓地方病意味着病毒常年在当地的蚊子—人之间循环,不需外地病毒传入就能引起流行。登革热全年均有病例发生,大多数地区的高峰期与当地雨季相一致。登革热病毒引起的出血热也较多,病死率高,成为严重影响当地人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疾病。

另一类型是输入性流行地区,在这里有传播登革热的蚊种,平时无病例发生,当有登革热病毒通过病毒血症期的病人、隐性感染者或带毒的蚊子远距离传播传入时,如当地蚊子密度较高、气候适合,可引起登革热发生或流行,目前广东省就属于这类地区。

在200

2、2003年广州出现登革热本地暴发后,200

4、2005年仅发现输入的散发个案,结合我省登革热流行病学、实验室研究,我们认为,至今广东省登革热是输入性或输入引起局部暴发的传染病,还没有成为我们的地方病

在今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严重,如印尼至4月初已近3万例,总人口数仅400多万的新加坡至8月份已有2000多例登革热病例。而我省与东南亚等地区交往密切,随时可能有病例输入并引起局部暴发。

目前我省登革热疫情还处于低水平,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关键时期,只要采取有效地降低蚊媒控制措施,防止带毒蚊子过冬,将阻断病毒在本地的传播。

鉴于我们的地理、自然气候适合伊蚊生长,登革热病毒传入我省防不胜防,我省的登革热疫情将继续与国外的疫情一样,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与蚊子作战的准备,将登革热防治纳入常规防控工作规划。

问。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如何。症状严重吗。如何治疗。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大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但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

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发展为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目前我省病例在临床上均为轻型病例。

现时没有针对登革热病毒的特效药。目前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方法。高热以冰敷等物理降温为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热药。只要能够及早接受治疗,登革热病人一般都能完全康复。

问。如何诊断登革热。我省在登革热诊断治疗方面有何进展。

因为登革热早期的症状与流感、麻疹等其它一些疾病相似,所以难以单凭临床表现确定是否染上该病。但登革热的高热不退,全省疼痛明显,部分病人有皮疹,可帮助医生考虑登革热的可能性。要确定诊断,病人要提供近期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情况,另外,医生一般需要替病者抽血化验以帮助诊断。

登革热病人的实验室诊断通常有三种方法。采集病人早期血,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或抗原;分离病毒;检测登革热特异性抗体。广东省疾控中心、广州市及部分市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具备检测能力。

我国使用的登革热诊断试剂多是国外进口的。广东省疾控中心近年研制的“基因工程抗原登革病毒免疫诊断系列试剂盒(登革病毒igm/igg抗体诊断试剂盒)”。在8月份,该试剂盒已通过国家新药审评中心组织的技术审评,目前已进入新药审批阶段。

问。如何判断自己或家人可能患登革热。一旦怀疑患上登革热,怎么办。

当出现发热、头痛、骨痛等登革热类似症状时,特别是生活在有登革热病例的地区,或者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的地区旅游,就可能患有登革热。

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要和医生充分合作并遵照医生指示吃药,一定不要擅自吃药,致使病情加重。

一旦怀疑患上登革热,病人家属要在室内外喷杀成蚊,同时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保持环境卫生,降低蚊子的密度,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家人。

问。预防控制登革热,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及时发现登革热病人,并在疫点及更大范围内紧急杀灭可能带毒的成蚊,更要注意清除蚊子的孳生地、栖息地,尽可能降低蚊媒密度,对于控制疫情蔓延非常重要。

由于感染登革热病毒后,部分人并不发病,但仍能传播病毒,所以仅仅关注登革热病人并不能有效阻断传播。

国内外登革热防控实践证明:“防蚊、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方法”。所谓的孳生地就是可能滋生伊蚊的积水和积水容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登革热的防控策略是:以预防控制登革热媒介伊蚊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问。个人如何预防登革热。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

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怀疑自己或家人感染登革热时应该及时请教医生。

家中出现登革热病人时,要在室内外喷杀成蚊,同时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保持环境卫生,降低蚊子的密度。

问。鉴于目前登革热疫情,学校该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

1.学校应派专人负责开展校园内防蚊灭蚊工作,定期清除积水,填平凹陷的地面,消灭蚊虫滋生地,对贮水容器加盖,防止蚊虫产卵,加强校园校舍环境整治,并保持与各职能部门联络

2.加强学生晨检制度,对怀疑有急性发病,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伴有皮疹的学生,及时就医,如诊断为登革热,应按要求隔离,防止疫情散播

3.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开展登革热防制知识宣传教育,并组织全体人员参加防蚊灭蚊的行动,并通过学生将防制知识带回家中及社区

第二篇:登革热预防控制专家访谈(1)登革热预防控制专家访谈(1)

何谓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可分为

1、

2、

3、4型)。全球每年约有五千万宗登革热个案,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近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登革热病媒是什么。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

五、六时),及早上

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登革热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当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之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如果病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日)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此病并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典型登革热的病征是什么。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

3、4日出现红疹,恶

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个人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护。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

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七、检查人员应登记每周发现的问题,并在下次检查时跟进上周发现的问题,检查防蚊措施的执行

八、校医或卫生兼职人员、班主任应了解师生、员工缺勤情况和原因,一有可疑病例或师生多人发热等情况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九、学校应改善学生员工休息室防蚊条件,如加装防蚊网等。家庭或办公室隐蔽处(如床底、门背、柜背)等不易清理的地方可用气雾杀虫剂喷杀成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