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 论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防范措施
摘要水破坏是沥青路面常见的一种破坏形式,分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原因,并简要介绍减少水破坏的措施,为公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的防治提供一项参考。关键词水破坏现象;分析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058-01
大量资料表明。使用一年以上的高速公路,不管是采用半刚性路面、刚性组合式路面还是刚性路面,路面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水破坏。水破坏速度很快,性质非常严重,是路基路面的主要破坏因素。在我国,南方地区雨水较多,而北方地区冬季量较大,所以解决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是一项迫切和重要的工作。
1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产生的水破坏现象
1.1表面层产生坑洞
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表面层的施工中,片面追求平整度,忽视压实度,使表面层空隙率过大,开放交通接近一年时,一场大雨过后,在20公里的路段上很快产生了180多个坑洞,其中绝大部分仅是表面层的坑洞,深入中面层和底面层的坑洞只占少数。从坑洞中散出的碎石上很少甚至没有原先裹覆的沥青。无论表面层沥青混凝土是密实式的还是半开式的,都曾产生过这类表面层水破坏――坑洞。这种破坏现象几乎每条高速公路都有,只是单位面积内产生坑洞的个数和面积常有明显差别。通常采用半开式沥青混凝土表面层时,产生的水破坏较严重。产生坑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水透人表面层后滞留在表面层的下部和与下层的交界面上,沥青剥落就会从层的底面开始并逐渐向上扩展。一旦层下部较大碎石上的沥青被剥落下来,下部沥青混凝土就失去强度,在行车荷载作用下,面层产生网裂和形变。特别在降雨过程中和雨后行车道上的局部网裂,会逐渐松散,松散的石料被车轮甩出并形成坑洞。
1.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形变
当表面层是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时,降水(特别是较长时间降水)过程中,自由水透入表面层后有较长时间从中面层的薄弱处透入中面层,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大量快速行车使此两层内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形变(下陷)和向外侧推挤,或产生坑洞。在冰冻地区,冬季的雪水逐渐渗透入并滞留在沥青表面层内,一个冬季要发生很多次反复冻融。化冻期间,沥青面层内的自由水也会使沥青面层产生水破坏……坑洞和网裂形变。
1.3唧泥、网裂、坑洞
水透过沥青面层(两层式或三层式)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白色浆。灰浆又被行车挤压,通过各种形状不一和宽窄不一的裂缝到路表面。在灰浆数量大的情况下,可能立即产生坑洞。在数量小的情况下,可使路面网裂或变形,随后的降水就更容易透入,并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破坏。在较干旱地区和降雨量不大的情况下,特别是沥青混凝土虽然透水但在透水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冲刷、唧泥、坑洞可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在沥青}昆凝土的不均匀性和透水性均较大和基层质量又不好的情况下,即使在较干旱地区,一次降水也可能使路面产生唧泥和坑洞。
1.4其它水破坏现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从我国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来看,往往表面水还没有来得及渗透到中层或下层,表面层、中面层就开始破坏。这是与水泥混凝土路面明显不同之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水破坏只能是水到达基层顶面并产生冲刷唧泥后发生。因此,如果在较厚沥青面层下面设置排水层,可能起不到明显作用。只有在沥青面层较薄的情况下,排水层和防水层才能明显地减轻,甚至消除水破坏。雨水透人后,如何让它及时排出路面结构层而不滞留在内,显然十分重要,特别在多雨潮湿地区更是如此。我国的路面结构设计习惯上不考虑路面内部排水,结果是水进得去但出不来,导致许多水破坏现象。通过已有资料中试验路证明,一旦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最好的办法是在面层底部设置多孔隙沥青混合料排水层,使水能尽快排出路外,从而减轻水破坏。
3结束语
本文针对公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中的水破坏作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包括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对施工管理的要求等,解决了沥青路面水破坏的质量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