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原因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天祝县金强河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情况的分析,针对工程老化、损坏的形式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老化失修;原因;对策
1灌区基本概况
金强河灌区地处天祝县东南部,位于毛毛山和马牙雪山之间的狭谷地带,地理位置东径102°26′~103°28′、北纬36°49′~37°21′,东西长45km,南北宽3~40km不等,海拔在2370~4447m。灌区流域面积1628.4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5%。灌区辖华藏寺镇、打柴沟镇、石门镇、抓喜秀龙乡,44个行政村,人口7.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5万人,总土地面积15.10万hm2,耕地总面积1.29万hm2,林地3.78万hm2,牧草地9.47万hm2,大小畜20.3万头(只)。本灌区设计灌溉面积0.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0.57万hm2(其中,保灌面积0.5万hm2)。灌区特定的地理条件和严酷的气候特征,决定了水利发展中的艰巨性、复杂性。因此,历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并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艰苦努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造自然条件。截止2016年底,建成小型水利工程130多项,其中小
(二)型水库1座(柏林水库),设计总库容30.41万m3;骨干渠首6座,干渠7条(甘砂沟、青砂崖、教场、石门、前河、河东、柏林干渠)长89.16km,渠道水利用率在63%以上。支渠42条52.29km,斗、农渠381.49km,各类建筑物4950座。干渠及建筑物完好率为48%,支渠及建筑物完好率为30%,机电井完好率为45%,田间配套工程完好率在30%以下,渠系水的利用率为30%~47%。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原本的生产条件,有力促进了全县农牧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2工程老化失修因素
一是金强河灌区水利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金强河灌区先后实施了百里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但运行受到骨干工程限制。二是由于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超期服务,虽然国家近几年投资进行了新老农田的田间配套及土地平整,并制定了多项详尽的用水管理措施,但工程总体水平的发挥始终徘徊不前,渠系水的利用率仅46.5%左右。通过全灌区水利工程现状的摸底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所在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灌区干、支渠道总长141.45km,老化失修的渠道长度就达63.65km,占总长的45%。各类渠系建筑物849座,老化失修323座,失修率为38%。全灌区现有机电井46眼(设施农业灌溉供水21眼),但实际运行的只有32眼,且大部分属带病运行,利用率70%,失修率为45%。
3工程老化失修原因分析
3.1水费征收标准偏低,工程自我维持能力差按照《甘肃省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管理暂行规定》,对金强灌区的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核算骨干工程全成本供水价格为0.232元/m3。2017年骨干工程供水价格调整为0.2元/m3,基本达到运行成本水价,计划2020年调整为0.232元/m3,达到骨干工程供水成本水价。由于天祝县自然环境条件差,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农业效益不高造成水利工程效益相对低下,农牧民经济收入少,致使水费征收困难。目前,天祝县执行的文件标准,即农业灌溉水费按0.167元/m3计收,仅是成本水费的71%左右,即使按此标准执行,灌区也只能收缴应缴水费任务的60%左右,由于不能实行按成本足额收费,灌区自给能力差,管理经费严重不足,个别灌区还造成管理人员工资严重拖欠,形成建一项工程背一个包袱的恶性循环状况。老化失修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更谈不上更新改造,致使水利工程长期带病运行,加速了工程老化和损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4建立工程养护维修专业队灌区可充分利用内部技术力量,组建工程养护、维修专业队伍。灌区与维修队签订维修合同,规定经济指标,年终进行考核,奖优罚劣。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水利工程及时进行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4.5加大水利执法力度广泛宣传《水法》,加强水政监察,强化水行政执法,使水利执法工作向广度、深度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水利工程在国民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水利执法在社会上的影响,及时调解水事纠纷,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对各类人为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要从严惩处,从而使灌区真正走上依法管理各项水利工程的轨道。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老化失修已成为水利管理工作的一项突出问题,需要相关水利人员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将建设、改造、维修、养护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即要逐步采取有力措施对现有问题加以处理,又要放手搞好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使各项水利工程都能发挥其自身的工程效益,进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