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语文教育教学之现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语文的发展。而在城乡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水平也呈现出一定差距。

一、在教学实践方面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在乡村,由于知识信息的相对闭塞,教学手段的更新能力较慢。大多数教师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而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语文是一个充满人文化的大课堂,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用心灵去感悟、领会知识。而大部分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育上,缺乏新课改理念的指导。大多数教师把语文的能力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手段放在首位,而把情感目标——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应把课堂实践与新课改理念结合起来,发展一堂人文化、知识化与技能化并存的语文课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多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在乡村,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无法亲自去辅导其学习。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过于依赖于教师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学生缺乏课后自主学习意识,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校,学生很少与外界事物接触,接触到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导致大多数学生知识面狭隘。在语文学习上,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与知识面的扩展分不开。在学校,图书设备条件不完善,学生们接触课外书的机会也不多。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兴趣不浓,因此阅读能力不强,写作能力也难以提高。在语文学习方面,应重视乡村学习的“阅读”教育,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扩宽学生知识面,激发思维力和创造力。

当然,要开展有效的教学,还需要教师的自我洗礼、自我更新,以及乡村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这样,乡村教育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才能建立起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