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思
乡村旅游以其乡村环境的原生性、活动主题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而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乡村旅游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也因此成了欠发达县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陷入乡村环境问题和民俗文化严重商业化的困扰,因此,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旅游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地,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1]。它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论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曹水群[1]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探讨;邱云美[2]、刘瑞等[3]、谢花林等[4]、杨敏等[5]、贾红风等[6]、林龙飞等[7]、范智军[8]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柯珍堂[9]对乡村生态旅游与三农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军等[10]提出了营造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议和措施;李玉新[11]、张禹[12]、谭玛丽[13]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李玉新[1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旅游生态化程度评价体系;龙祖坤[15]以湖南省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培育机制;张颖[16]对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成功模式,即“生态系统”模式、“旅游生态”模式、“文化生态”模式和“农家乐”模式进行了梳理,为中国西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笔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启发下,从生态的视角对黔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构想,以期为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087.5mm,气候宜人。全县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居住18个民族,乡村风情浓郁。乡村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乡村旅游者65.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4.56亿元,占全县gdp的6.3%,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结合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结果,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大主类中的全部类型,共包括21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162个代表性景源(见表1)。根据表1,总结出黔西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水林相间,凸显乡村生态韵味;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呼应,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有机融合;民族风情浓郁,农耕文化多样,生态特征突出。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类型与鲜明的特色,为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旅游消费提供了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2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1区位条件
黔西县东邻修文,南界清镇、织金,西北连大方,东北接金沙,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速、g321、成贵高铁(在建)横贯全境,距贵阳117km,距毕节115km,距毕节飞雄机场(在建)80km。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区域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也将为游客顺畅出入黔西提供可靠保证。黔西处在贵州中线、北线和西线热点旅游区腹地,随着区域旅游交通网的形成,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的不断整合,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2客源条件
据调查,黔西国内主要客源来自120km范围内的贵阳、毕节、遵义、安顺及周边县(市);其次是省内其他市县,包括六盘水、凯里、都匀、兴义等,以及滇、川、渝、桂和湘;由于区位条件限制,黔西距出游力较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空间距离较远,因此国内远程游客数量较少,国外游客几乎为零。今后应在巩固主要客源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和加大其营销力度,依托贵阳、安顺和遵义3个旅游中心城市,逐步实现中远程客源市场规模的扩张和来黔国际游客的分流。
2.3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东西分别与贵阳、毕节相通。东有红枫湖、阳明洞、息烽温泉等景区;西有九洞天、毕节国家森林公园、麝香夫人墓等景区;南有织金洞、九龙山等景区,北有大屯彝族土司庄园、冷水河等景区。这些著名景区大多在40~120km范围,并且景区周边乡村旅游都在同步开发。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虽有自身特色,但部分乡村环境和民族风情与附近乡村旅游地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可以通过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和整体营销,增强区域乡村生态旅游复合效应,提高旅游吸引力。
2.4旅游资源互补性
黔西县既有人类活动遗址、农业科技园、民俗风情等人文类旅游资源,也有喀斯特地貌、水域风光、森林草原等自然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但数量多,而且互补性较强。但在旅游资源具体类型和结构上,同类型旅游资源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反映在水域风光、森林公园、乡村民俗3个具体类型上。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以海子群、东风湖、吱嘎阿鲁湖等水体资源与百里杜鹃、顺石国营林场、苗堰林场等森林资源以及乡村田园为环境基础,结合各种农业示范基地的生态产品,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风情,按照寻找差异、突出亮点、创造卖点的思路,实现区域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差异化和资源整合开发。
2.5景点离散度
黔西县域面积约2390km2,东西宽56km,南北长62km,主要旅游景点分布在县城周边10~40km范围,景点空间分布总体分散,局部相对集中,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3个环城旅游斑块、4个远郊旅游区,空间组合比较合理,但高品位的旅游景点没能形成空间上与类型上的有机组合,严重影响到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提升。因此,应在旅游开发中特别注重资源整合开发,一方面通过旅游通道景观生态化建设和道路升级改造来彰显乡村生态旅游环境优势和加强景区之间的空间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特色的突显和旅游产品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高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黔西的地脉、文脉、乡脉以及乡村旅游产品未来的走向,将其主题形象定位为多彩福地,亲水天堂。其含义诠释为:(1)“多彩”和“亲水”点出了黔西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特征及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展现出一幅让人向往的诗意山水田园画卷。“多彩福地”是黔西杜鹃花都、5条色彩斑斓的生态景观廊道、经果苗圃花卉、野生花丛的组合及其苗、布依、彝族风情的形象描述,暗示黔西乡村具备休闲度假的环境基础和热情好客的民族习俗。(2)“亲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种浪漫,一种惬意,此地得天独厚的乡村山水环境,便是人性回归的最佳选择地,故曰“亲水天堂”。“多彩福地、亲水天堂”也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这是根据黔西特有的地文景观、乡村民俗,经过理论上的提炼与升华而构架出来的,鲜明地展示了黔西的乡村特色、价值基础、发展目标、文化内涵等个性特征,是黔西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识别性、目标性和实践性,是决策的依据,是对旅游者的承诺。基于该理念,设计推出“多彩福地,亲水天堂;感受乡村生态,吞吐农耕乡情”等相关的主题宣传口号。
3.5加强制度建设,防范生态风险
筹建“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起草《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条例》,界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围与要求,制定乡村生态旅游接待服务与管理标准体系,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资金保障以及乡村旅游收益分配。修缮乡村民居,营造原生态乡村生活场景,高标准打造滨水、森林环境生态旅游产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服务和管理。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形成有效的乡村人力开发、使用和培训机制。保护重点开发村寨的原生环境,充分挖掘民族村落的原生文化,拆除或包装一些不协调建筑,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和可操作性原则,村寨按照各自功能价值进行分类保护与整治,还原乡村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坚持地理和生态原则,对海子群、河流、水库堤岸实施生态工程,沿着水系曲线种植有观赏价值的湿地花卉植被和当地特有树种,形成水体生态景观斑块和廊道。建立生态预警系统,动态监控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入垃圾处理新技术,有效控制村民生活垃圾和旅游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