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沿革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摘要】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很多重大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问题。所以,解决“三农问题”迫在眉睫。【关键词】

农村农业农民【正文】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突出的是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问题表现为农村城市化,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市民化,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从事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和生存条件;农民将所得收入用于增加农业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我国的农村一直在持续膨胀,这是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现实,城市的发展甚至还没有达到能容纳农村增加出来的那部分人口的水平。强调经济增长高于一切,经济增长得益于以牺牲眼前利益为代价的高比例投资,得益于对重工业的集中投资,而这种做法就使农业的发展更加不能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虽然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使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但没有出现一个有效的组织或市场刺激或拉动他们消费,去改善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平。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部分地区有条件以机械代替人畜合力进行农业作业,农民的货币收入增加了等等。但是离现代化也只是进了一步而已,就目前的状况,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

1、我国农村现状

(1)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太低,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市场组织能够将千百万分散、狭小且一样的家庭生产与国内、国际大市场联系起来。(2)普遍被农民接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善农村土地的所有制性质,让耕地变为其他用途的可能性仍很高。

(3)自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机械化试行仍然局限在一定的范围,靠人畜劳作仍然是我国农村的生产常态。。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有些农民的经济重心已转入城市,但是他们的户仍被城市所排斥,城镇户口的优越性促使部分地区的农村的畸形发展。

籍(5)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文化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普遍没有或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教学资源缺乏和教学质量低。

2、我国农业的现状

(1)人均只有1亩多一点的耕地,这是我们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2)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处在人畜合力的自然生产状态,农民仍处在地少地小、人畜耕作、广种薄收的,依靠土地数量的传统农业中。(3)我国有条件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基本上还是小型农机具,一些大规模、联合生产的机械应用很少。

3、我国农民现状

(1)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数低,其生活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远低于gdp的增长率。

(3)城乡收入差距很大

我国城乡差距表现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就业差距、教育方面差距、医疗差距、社会保障差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差距。就表而言,主要探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其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上。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结语】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倾斜政策,资金力度,而且农民自身也需要创造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切实通过多种措施改变农村贫困状况,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参考文献】

[1]《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罗伯特吉尔平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3]《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著今日中国出版社[4]《中国的现代化》罗兹曼著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