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筑考察感悟

上海培训考察感悟

首阳山一中

刘争力

2014年8月

上海培训考察感悟

首阳山一中

刘争力

2014年8月9日——8月17日,偃师市教育局组织2014年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一行71人远赴上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培训和学校实地参观考察。在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学术报告厅,大家聆听了来自上海市教研室、市辖区(县)教育局、教研室、华东师大、上海师大12位专家精彩的研究报告,内容涉及课程改革、校本研修、有效教学、学校文化、班级建设、心理调适、德育引导等,并实地考察了长宁区适存小学、青浦区崧泽学校、交大附中嘉定分校、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北校,同上海市特级校长胡蓉、朱国君、杜淑贤、金卫东老师一起探讨了困扰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培训和考察,内心深受震撼。特别是上海优越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设施、凸显的文化氛围、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精简高效的领导团队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借鉴。现就本次培训考察谈几点自己最深的感受:

1、有感于上海高校资源和教研机构对学校管理和课改热心的引领和指导

在上海,基层学校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证地。任何科研课题来自于基层学校,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普通教师,而科研成果也必须回到学校、基层加以印证,学校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专家学者的引领。上海师大、华师大、各教研机构与一线学校、教师走得很近,帮助学校制订课改规划,帮助校长形成教育思想,帮助校长“磨人”,帮助一线教师制订专业成长规划,帮助一线教师“磨课”。

2、有感于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走向成功的起点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5、有感于学校的点滴成功都凝聚着师生的智慧和汗水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学校,从一所不起眼的乡村学校,跻身于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的行列,与朱国君校长及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朱国君校长为了崧泽的发展倾注了二十年的心血。我们倾听了他关于学校发展的演讲,从他所讲的和我们所看到的,确实能感受到崧泽几代教师为学校发展付出的艰辛劳动。朱校长为了让“崧泽文化遗址研究”这一课题得到上海市教委的认可,他带领全体师生立足本土,从七年前开始不断组织教师深入到当地采风,遍搜各种文史资料和珍藏于民间的宝物,编撰乡土史料。2008年,在区有关部门及文史专家的支持下,学校投资70多万元开始逐步兴建崧泽文化陈列馆,至今共征集到照片630多张,实物、模型等350多件,字画45幅。陈列馆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分成八个小展馆,包括崧泽堂(江南民俗苑)、青浦田山歌馆、何氏八百年医学馆、崧泽文化长廊、青浦解放60年图片展馆、诗人沈瘦东纪念室、习理摄影展馆、赵巷教育史馆等。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本土文化课题在上海市占了一席之地,并向其他学校推广,崧泽学校也从此有了名气。去崧泽学校,还未走进校门,首先扑入视野的就是青浦区乡村学校少年宫,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据朱校长介绍,崧泽文化陈列馆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是崧泽学校师生的创意。学校里的每项建设,都凝聚了校长、老师和孩子们的智慧。可见,他们真正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来精心设计营造,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把学校当成温暖的家来经营,无论是人文建设还是硬件建设,每个人都应积极主动地出智出力。

此次培训已经结束了,虽然时间短暂,但我觉得所学到的知识、理念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尽管这次培训所学的内容不可能成为灵丹妙药,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也需要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有些成功的经验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但此次培训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将会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培训已结束,但自身的学习不会结束,我将会用培训中得到的理论、经验与研究方法,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提升自己,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