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
近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环境强市、项目立市”战略的驱动下,我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变大了,路网贯通了,“龙须沟”消失了,夜晚的街道变亮了,这些都为我们每个市民所共知、称道。然而当我们漫步在城市街道上,为这个城市的变化欢呼赞叹之余,总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主城区的道路大都是一个面孔,道路窄而弯曲,建筑物风格不一,缺少自成一体,有独特风格的街景,给人的感觉是“乱”。
2、夜晚的市区冷清,缺少城市的应有的“繁荣”。
3、有些道路两侧的绿化未精心设计,缺乏美感。
4、一些地段霓虹灯的点缀效果不佳。象明珠广场,那么大一个广场,清一色的节能灯,晚上看上去给人一种阴森、凄凉的感觉,灯光色彩搭配欠佳。
鉴于历史原因,城区的改造能有今天的面貌,已实属不易,随着城区的日益扩大,如何使城市更加“靓丽”,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一分子,我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城市要“靓”起来,需要大手笔的建设,而一切建设行为都离不开规划的控制指导。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管理城市的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规划的宏观控制方面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规划编制的起点要高,标准要高。
二、加快城市规划立法步伐。对规划好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风格、功能分区、发展布局、道路绿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一经确定,就要以法的形式固定,避免出现长官意识等随意篡改、变更规划,使规划失控的局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城市规划权威,严格实施城市规划。海门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6、城郊结合部的地段要加强管理。到过扬中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发现:城区私人建房(农房)随处可见,农民建房一度是扬中的风景线,但发展到目前,未能打破村组界限,居民点太多,太散。在局部地区,破旧的农民住宅与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相互交织,显得不伦不类,很不协调,极大地损害了市容市貌,也制约了城市再发展的空间。为此,市委、市政府应对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建房实施冻结,要根据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将城区农房逐步安排到主城区以外,改变我市城区城乡结合、土洋结合的不合理现象。
7、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决策是英明的。经济繁荣了,政府才有雄厚的财力、物力描绘新蓝图,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层面上的建设活动才能丰富多彩;工业发展了,才能促进农民向工人身份的转变,个人收入也才会增长,才能拉动消费市场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为城市聚集人气,城市也才会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