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思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统”与“分”、“内”与“外”、“点”与“面”三个关系。首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必须在统筹发展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即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盘谋划,又要统分结合,做好局部的、个体的、层面的工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跳出“三农”,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动“三农”的良好环境,又要深入“三农”激活内部因素,启动“三农”自我发展的内生力。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村级建设和经济发展都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
目前,我市村队建设和经济法发展普遍存在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制约着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较低,在我市近300名村干部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15%,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26.5%,尤其是直接抓建设的村级决策者的高素质人才几乎没有;二是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使发展受眼前利益的制约,村干部就盯着村集体的那点土地,不能把现有的土地和资金盘活起来;三是对基层干部的教育还不到位,尤其是对发展经济和村级规划等方面缺乏培训,管理型的干部较多,服务性的干部较少,思想不敢解放、不会解放。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我市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农民地块面积小,现代农业技术根本无法应用,增加产量基本全部靠化肥来催地,土地质量差,高能节水技术应用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放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剩余劳动力无法转出。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农民收入单一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10%。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不能正确对待农业保险,常常不积极不愿意参加农业保险,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这一系列因素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是在2003年以后成立的,起步晚、规模小、数量少。从管理服务上看,有些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偏重于单一技术服务的多,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的少。从组织建设看,组织不够严密不够健全的多,组织章程完备的少。主要表现在:第一认识不到位。从总体看,规模小,数量少,领域不宽,发展不快,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的多,紧密型的少,小打小闹的多,辐射面广的少;第二管理不规范,凡是我市有经济合作组织的地方,大部分没有注册登记,大多数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管理,运作中随意性大,常是牵头的农户说了算,会(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第三技术力量单薄。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人与人之间交流少,适应市场经济意识的能力差,心理素质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会(社)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活动中运作的经验,驾驱市场能力差,大多有着依赖性;第四组织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人缺乏共同组织起来的信心和热情,团队精神差,同时又有着强烈的小富既安的心理,目光较为短浅,自身实力不强,一遇到风险缺乏应对策略,难以支撑。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第五外部环境不宽松。全市绝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得不到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怎样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作用,显得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第六法律地位不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没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或条例,其组织的法律地位,指导协调机构,资金筹措,权益保障缺乏法律支持,不利于有序竞争。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思想不解放,发展理念不创新,镇、村两级班子职能有待转型和加强
当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与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愿望存在矛盾。少数村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落后,存在较重的官本位思想,群众威信不高,“双带”能力不强,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不多。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单一匮乏,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存在矛盾。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来自农业的收入大幅减少,有限的村级收入不仅要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而且还要支持民政事业、基层建设等,用于改善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资金缺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与党员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存在矛盾。目前,农村党员队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存在发展的党员要能够留在村里、为村里办事的狭隘思想,忽视甚至放弃了在外务工经商的这些年纪轻、基本素质相对较高的“能人”。另一方面,存在发展党员工作私利化现象。少数村党支部书记有“保位”思想,担心所发展党员能力强,影响自己的威信,损害自身利益,主观上不愿意将那些综合素质较高、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吸收入党,同时,也挫伤了部分优秀青年的入党积极性。四是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与高强度的农村工作存在矛盾。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既要发展经济,又要致富农民;既要兴办实事,又要化解矛盾,工作头绪繁、矛盾多、任务重、责任大,但其在职时工资收入较低、政治上发展空间不大,退职后生活又没有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六)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加快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通过职能的转变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水平
向服务性政府转变是政府部门的发展方向,我市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转变职能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首先要改变观念意识,努力解放思想,从领导到普通干部到要强化服务意识,达到从观念到管理再到服务的彻底转变。二是明确责任意识,各级干部明确责任,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加强工作作风的转变。三是加强服务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服务,切实服务于“三农”。
各级党委、政府要满腔热情地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支持等扶助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第二,要帮助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第三,要真心实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提供服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