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服务分中心建设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大量“两新”组织、大批“社会人”、“新上海人”纷纷“走进新华”,为使他们有机“融入新华”的党建新平台,去年5月我们成立了社区党员服务分中心。我们遵循“组织起来、活跃起来、规范起来”的工作思路,本着“共享快乐,共对问题,共担忧愁,共建家园”的理念,实践“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以“五个化”为主要特点的做法,有效推动了社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一、努力构建开放化的组织网络,工作领域由部分覆盖向全覆盖转化
随着社会流动性加大,党建工作范围由区属变为区域,党建运作方式由封闭变为开放,一个高度开放的组织网络是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为此,我们把分中心作为社区党建的辐射平台,将社区内39幢商务楼分为东、西两片,按照“相邻、相近”原则,建立了12个楼宇党员联合服务点;又在17个居民区增设了17个党员服务点;在分中心里设立了1个流动党员活动站。分中心居于核心地位,负责指导、协调、整合、组织,并与片、站、点经纬交织,点面结合,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了社区的各个层面。
党员服务网络的建立,为社区各类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家”,并建立了“全接纳制度”,即对愿意将关系转到社区或者愿意参加社区党的活动的党员、党组织全接纳。由此,使许多组织关系无处挂靠的党组织和党员找到了归属,使不少组织关系在异地、工作在新华的党员组织生活有了保障。华联发展大厦56家企业从没有党组织到成立楼宇联合党支部,又将升格为党总支,离“家”已久的55名党员重新团聚在党旗下便是一例。中心成立至今,已指导建立“两新”党组织21家;接转组织关系974人;梳理“隐性”党员123人,解决15名党员组织关系的挂靠难题,接纳36份入党申请,并将组织关系不在街道的6家企业党组织的94名党员纳入了双重管理,实现了“党员流动不流失”。
二、积极推行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工作内容由一般性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化
我们突破接转组织关系等一般性服务内容,坚持“你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的服务准则和三个“结合”的服务方式,即党员找组织与组织找党员相结合、服务党员与服务群众相结合、服务党员与党员服务相结合,努力从组织上、工作上、精神上、生活上实施全方位关怀。不仅提供党建工作方面的服务,还设立和链接法律、心理、经济、金融、医疗等咨询“门诊”、求助热线、职业介绍、企业服务、党员慰问等项目。迄今为止,分中心遍访了852家社区单位,与“两新”组织中900余人次进行谈心活动,为18位结婚生子、生病住院的党员上送鲜花贺喜或慰问、为50位去世的党员发去唁函,先后为社区125人次提供职介服务,共有350余家企业近千人次的党员得到了关怀和帮助,先后为96位老党员排忧解难,为社区老党员办理家政服务、安装“安康通”等26件实事。
藉这些细微而点滴的服务逐步树立起分中心的公众形象、打开了工作局面。党员群众则从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并且直接转化为精神感召力,强化了党员对党组织的亲近感和忠诚感。
三、注重运用柔性化的组织活动方式,党的活动由自循环向互动循环转化
我们立足分中心这个社区党的活动组织平台,寓党员教育于喜闻乐见、进取向上的活动之中,寓规范于动员、组织和整合社会之中,努力实现柔性化、渗透式的教育管理。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五、不断探索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形式,党建资源由依托行政调配向借助社区各类资源转化
我们试图把分中心作为资源整合的操作平台,借助社区各类资源用于党建工作。一是依托街道行政资源,直接获得人力、资金、设施、场地等方面的有力支撑,除自身拥有150平方米用地外,社区青年中心、文化中心也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二是挖掘社会资源,如上海影城作为党员群众每季必盼的大型报告会课堂。华联发展大厦的开发商在分中心为之解决困难的真实感受中,改变了对党建工作的看法,主动提供一间房作为楼宇党员服务点活动场所。许多业主、员工都自愿无偿提供设施、经费及志愿服务。三是调动党组织资源,我们将党员这一重要资源组织起来,策划并成立了党员志愿者工作站,42名来自各个方面的党员组成了文化教育、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经济金融、心理咨询等6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分中心一支不可多得的辅助力量。我们还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党群同步,促成商务楼宇与居民区、新生的协管员队伍与专业队伍等基层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我们还将探索对分中心工作实行由专家、上级党员服务中心进行评估,党员群众进行测评,基层党组织进行评议的社会化监督评估机制。
实践证明,党员服务分中心正逐步成为社区党建的新的功能平台,成为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将再接再厉,以“凝聚力工程”建设十周年为新起点、以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为契机,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和更为灵活的手段,更大程度地开展服务,更大效能地整合资源,更大限度地凝聚人心,进一步推动新华社区“凝聚力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