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研究
与动物溯源系统(典型的是“养殖—屠宰—加工—交易—流通—消费”完整的产业链全程信息追踪与溯源体系)不同,因单体农产品的价值不高,故一般设置以周转箱为单位,所以在更换周转箱时应考虑其交接连续性.农产品追溯系统一般按照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设计,基于rfid标签技术的追溯系统分为生产、加工和流通3个模块。在各个环节中,在农产品个体上附上rfid标签,通过标签和传感网实时采集并传输信息形成档案,同时添加存储在数据库中。生产环节的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者、生产基地、施药、肥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加工者、加工所用药品、加工流程信息等;流通环节包括仓储和运输等信息。系统流程如下图1.到了销售环节,零售商将rfid标签编号复制到销售条码上,生成溯源码,消费者可凭借小票通过手机、网络、超市终端等方式在溯源信息平台查询。
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追溯系统的特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物联网环境下农产品追溯系统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主要存在技术标准的统一,成本与安全隐私3类问题。射频识别目前还没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世界现有的5大rfid标准组织可划分为美国的epcglobal,以日本、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的isouid和aim,和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第3世界为主的ip-x3个层次。为把握主动权,我国应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标准。我国一直缺乏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产品价高档次低。目前国内提供rfid服务的大都是国外厂商的代理集成商,它们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无线传感网仍以低端为主,高端产品多为外国公司所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造成了高成本问题。在物联网的应用中,各类前端感知设备被嵌入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因此随着人们的各类信息很可能伴随着采集的信息被传至大网上,对人们工作生活隐私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人们在观念上也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这也会阻碍物联网的大规模推广。此外,若政府和国外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隐私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用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过程中实时采集信息,以供消费者凭借溯源码查询农产品的全方面信息,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食品问题进行有效监测。且相对于基于条码技术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而言,本文中提及的应用架构可减少人工操作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想要在国内真正建立起高效、普及的农产品追溯系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譬如标签转换技术、数据同步处理、rfid读取率,epc电子产品编码规则标准统一和相关的安全问题等都需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