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经验”对生态环境的启示

摘要:指出了右玉县经过持续60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现在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典型的范本和可供移植的宝贵经验,带给我们诸多非常有益的启示:必须坚持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必须坚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关键词:右玉经验;生态环境建设;启示

1引言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与内蒙古毗邻,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总土地面积为1964km2,属于高海拔(海拔在1250~1350m之间)、降水少(年降水量360mm)、无霜期短(无霜期为104d)的地区。右玉县的自然条件恶劣,再加上明清时期长达300多年定期的毁林烧荒,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低于0.3%,沙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4%,导致右玉“十里不见人,百里不见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起黄沙飞,雨落洪成灾”。右玉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被德国专家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从1949年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领导全县干部群众植树造林种草开始,经过60多年连续的全县规模的植树造林种草,右玉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升为53%,被誉为“塞上绿洲”,并在2010年荣获“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到“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右玉县60多年的实践经验无疑为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典型的范本和可供移植的宝贵经验,带给我国诸多有益启示。

2右玉经验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2.1坚持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1949年之前的几百年的漫长的岁月里,右玉县的百姓在残酷的风沙面前艰难生存,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看不到希望的人们要么走出杀虎口外出谋生,要么到设在杀虎口的祭风台祈求风神庇佑。1949年6月,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同志冒着铺天盖地的黄风狂沙走马上任。面对右玉极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被这常年的风沙、干旱侵害而民不聊生的当地百姓,张荣怀感到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张荣怀书记上任伊始即践行群众路线,用4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右玉,在走访群众的过程中,找到了当时认为正确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植树造林种草来防风固沙。张荣怀在1949年10月召开的中共右玉县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要在右玉扎根。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就得多栽树。想要家家富,每人十棵树”。就此拉开了右玉持续60多年历任县委书记领导下的生态环境建设之路。从1949年以来,这60多年历任右玉县委书记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右玉的植树造林当成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做,领导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在右玉这块大地上上演了一场生态环境建设的接力赛,植树造林种草就是那个不变的接力棒。习近平同志在《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赞赏了右玉的历任县委书记“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今天,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然任重而迫切,右玉生态环境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说明必须要坚持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毕竟,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普惠性的事业,需要长期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与之相比,见效却非常慢,这就导致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个人、企业所能做到的,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和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投入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宏伟事业中去。2.2坚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60多年来,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和影响下,饱受风沙肆虐的右玉人民热情高涨,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大力植树造林种草,积极参与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参与右玉县植树造林种草这一伟大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的大军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懂技术、有经验的指挥员、技术员,另一部分是跟着他们干的全县的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右玉人在孩童时代帮着父母栽树种草,上学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植树造林,工作了参与集体的绿化活动,植树造林种草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右玉人的心中。如果说右玉的每一片绿都是一座丰碑,那么从右玉县委书记到每一位普通百姓就无愧为营造这片绿、这座丰碑的功臣。在右玉这个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方,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是难以计量的。从1949年右玉县森林覆盖率不足0.3%,到现在的150万亩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高达53%,这其间凝聚和体现的是全县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如果离开了公众的参与,右玉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是无法想象的。同样,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也离不开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因此,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自觉性。右玉经验证明了公众参与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巨大动力。一方面,公众与生态环境紧密接触,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为生态环境建设献计献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事关公众切身利益,公众会自觉、积极地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公众不仅会出钱出力,还会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自觉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有关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监督。2.3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60多年来,右玉人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艰难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基本上形成了朴素的、成功的经验:以自然为师,因地制宜。首先,向大自然学习。把在这恶劣环境下仍然存活、生长、发展的灌木、乔木、杂草等作为母苗,然后,再把这些母苗经过精心培育出一系列幼苗。人们在种植这些幼苗时仍然以大自然为师,模仿自然,采用立体式、混杂式栽培模式,这样的做法与保持植被物种多样性是相通的,也是成功的。其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右玉人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上采用了因地制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部,稳步推进,循序渐进的方式。具体而言,右玉的做法就是:20世纪50年代实行“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以林促农,控制水土;种草种树,防风固沙;长短结合,坡梁兼治”;60年代采取的措施是“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70年代是“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80年代是“适地适树合理栽,又把三松引进来”;90年代是“退耕还林连片栽,绿色屏障建起来”;进入21世纪采用的做法是“乔灌混交立体栽,山川遍地靓起来”。右玉人民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做法既增长了人们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自信心,又很好地契合了自然之道,实现了防风固沙、绿化家园的梦想。现在正在进行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建设,各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自然条件、财力物力人力等存在客观的差别,因此,要向右玉经验学习,不能任性蛮干,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

3结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吴继霞.当代环境管理的理念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洪富艳.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治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6]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