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分析

摘要。矿山项目的增多,在拉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自然灾害发生愈加频繁。国家需要在未来不断加大生态治理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控制矿山开采,指导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方向。

关键词:矿山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恢复治理对策

矿产资源的开采使人类文明发展更快,经济更加繁荣,但大肆的开采使矿山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露天矿开采造成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政府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一定成就,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率有了明显提高,各项政策也相继完善,但依旧存在资金不足,矿山资料掌握不丰富等问题。矿山地质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地质灾难频频发生,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目前,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不仅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矿山环境破坏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循环经济原理加入矿产工程,实现新的矿产资源产业链,从而达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整治双赢的目的,是科学界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现状,并针对当前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对未来矿山整治工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1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开采企业也相对较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开采时大肆破坏耕地和建设用地,导致地质灾害发生,水环境遭受破坏。在开采矿山时各种废气、粉尘、废渣都被排放出去,诱发大气污染和酸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致使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2]。2017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指出:全国矿山开采数量已经超过100亿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开采区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远远高于普通区域。鉴于此,党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政府指出必须要积极寻找有效体质,加快矿山治理进程。国家计委局也相继下发指令,要求将整治矿山环境,恢复矿山生态平衡作为重点工程项目。在矿山整治工程中,国家投入了较多资金,加入了各项具体措施促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机制。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如: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都是恢复矿山生态环境的有效制度。政府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的手段解决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生态恢复问题,并且鼓励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在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中,国家引入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手段,生产矿山主要是通过建立环境治理投资机制来恢复生态;新建矿山主要是通过引入企业治理资金来提高治理效率。自2010年起,国家就开始大力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的推广,深入环保管理工作的基础研究,并在江苏、浙江、湖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建立示范基地,经过长时间的治理,示范基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3]。国家环保总局在破坏土地复垦方面也加大了治理力度,提高矿山工程产生废物的再次利用率。自2013年~2017年,我国历史遗留矿山开采率在不断加大,从2013年最初的不足30%,增加到现2017年的超过50%,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出大量的努力,取得的成果也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遗留矿山不再被荒废,而是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结语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开采时如果不做到合理有效,必然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然而过去的十年内,我国矿山企业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肆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不断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多次指出加大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重要意义,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治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事,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倡导绿色开采,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把保护和治理的责任与开采的利益捆在一起,利用双赢的理念去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生态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国家要从多方面动员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同时借助国外优秀法律法规结合本国国情,完善管理政策,争取在未来十年内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矿山开采体系,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矿产资源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了矿山环境保护,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由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土地沙化、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及煤层自燃等,使植被面积减少、生态和水环境破坏、空气污染,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研究和制定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措施与对策,减少地质灾害,实现矿产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