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豚泪——长江江豚,谈谈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
案例5-1:太湖蓝藻事件案例分析
事件回顾:
太湖广阔湖区周边凹槽水湾的水体流动性差且富营养化,为蓝藻多发地带。据资料记载,在往年太湖蓝藻一般在5月底6月初暴发,而2007年从4月25日起,太湖的梅梁湾就出现了大规模的蓝藻,2007年5月7日太湖蓝藻第一次大暴发,比2006年提前了近一个月。由于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引起无锡饮用水污染的危机,从2007年5月中旬开始,无锡市自来水有异味、不能饮用,矿泉水脱销,一时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原因分析:
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其主观因素,根本原因是太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变化失衡,从而导致太湖地区水系的污染及富营养化。
1.自然因素
这次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之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这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蓝藻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水华,加剧了水质恶化。
2.人为污染
人为因素也是这次蓝藻大规模暴发的重要原因。资料显示,太湖流域有二万多家大小化工企业,每天向太湖直接或间接排放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使得近年太湖水体中氮磷含量剧增,呈全湖性的富营养化趋势,为藻类生长提供了条件。
3.环境管理因素
(1)省界水体污染
解读太湖近几年的水质通报、分析监测数据,省界水体成为太湖治水的难点所在。治理太湖必须把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统筹。
(2)河网变成排污网
太湖沿岸各地近年来为治理水环境下了很大力气,如实施达标排放、工业点源控制、农业面源控制等措施,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一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的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致使大量工业污染沿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形势严峻。
政策方案:
江苏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对照今年的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继续抓紧梅梁湖、五里湖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到2005年前“太湖水质有所好转,五里湖、梅梁湖水质明显改善”。
2.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列入年度计划的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进度。
3.按照“清污分流、控源导流”的原则,规划好太湖流域达标尾水的出路。
4.加强湖(河)滨带建设,构筑生态防护屏障。
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结合种植业、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有机农业。
6.抓好船舶污染防治,不仅要制定防治船舶污染的有效措施,还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这些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案例反思: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5.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