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养猪生态环境的预警示及应对策略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杨涌滨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而提出的战略性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三农”的各个方面。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财政资金缺乏、农民素质不高和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制约,必须坚持发展优先的原则,在处理好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5年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将有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健康进行。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据调查,许多地区的农村存在着“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属于国家的事理应由国家投入,农民主观上不愿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村里一般无固定收入来源,而且大多数村庄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此外,农村金融事业落后,金融部门大多不愿给村集体或农民贷款。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也相应加大,但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讲,财政目前还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与兴衰。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偏低,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据调查,截止2007年底,安阳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75%,初中文化程度占60.6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3.9%,初中文化程度代表了多数农民的文化层次。尽管安阳市每年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有限,导致农民文化和技术素质整体提升难度非常大。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主要是文化程度和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

(三)农民增收渠道狭隘单一

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据调查,2008年安阳市农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来源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38.72%,家庭经营收入占56.26%,财产性收入占1.66%,转移性收入占3.35%。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占到34.33%,占居主导地位,这说明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渠道单一无疑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另外,由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汇聚而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必须正视并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

(四)土地制度阻碍村庄规划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土地分级承包,地块变得十分细碎,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时遇到的阻力非常大。进行村庄规划时只要有某一农户因某种原因不同意或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规划调整工作便无法顺利开展。

(五)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

据调查,目前90%以上农民可以通过电视获取外界信息,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收看农业技术类电视节目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加之省、市级电视台鲜有专业农村频道,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渠道十分有限。近些年,虽然一些家庭也安装了宽带但真正能利用起来的并不多见。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对政府政策、致富信息的了解也是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环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极性和创造性。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应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三)处理好典型带动与整体推进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进行的,它必须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具有层次性。所以,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可以先期采取试验、摸索,探寻出一条切合实际、普遍适用的路子,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实现整体推进。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政策、力争做到资源合理分配,不要出现人为地造成村与村之间新的贫富差距。对普通村镇尤其是一些贫困村镇,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以期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