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汇报材料

他拉哈镇三年行动计划

(2013年—2015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十七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为实现“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战略机遇和“三县”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驱动、生态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1

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成为具有示范、带动、影响的核心城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加快发展原则。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契机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逐步扩大经济总量。

坚持集中发展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战略化转移,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人口向中心村屯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产业步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低耗,坚持在环保中开发,在开发中环保,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2

性互动。

坚持扩大开放原则。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坚持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27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牧业收入实现2.82亿元,占总收入的45%,农业收入实现3亿元,占总收入的48%。

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比例从现在的63:15:22调整到18.7:54.3:27。

人民生活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年均增长15%,确保不低于大庆所属四县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公共服务目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城镇化率达到50%,新农保、城居保实现全覆盖。

资源环境目标: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3%,森林覆盖3

率达到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重点村屯污水处理率80%以上。

三、实现步骤

本行动计划共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到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亿元,核心城镇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二步。到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4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第三步。到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1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四、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立足优质、安全、生态,转变多元牧业发展方式。多元牧业格局真正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健全完善,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例提高到45以上%,奶牛存栏达到1.5万头,鹅(鸭)存栏突破40万只,年交售商品奶1.5万吨,奶牛总体质量和数量全面提高。

——加快人畜分离小区建设。抢抓伊利建设国际标准大规模示范牧场机遇,小区每年以2处建设速度推进,全4

镇小区总量达到9处,进区奶牛达到1万头,确保沁乳奶牛全部进区饲养。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畜禽良种引进培育力度,不断优化种群结构,建立良种核心群。探索引进规模牧场先进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管理、饲喂、防疫灭病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奶牛平均单产力争达到7吨。

——推进规模发展。努力强化扩群增量措施,主动协调金融部门、群团组织,采取政策引导、信贷支持等手段,加大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捆绑使用力度,尽快扩大奶牛种群规模。调整资金投向,注重支持养殖大户、规模牧场建设,促进奶牛由分散饲养逐步向规模化集中饲养转变。

——加强饲草饲料生产。加大依法禁牧工作力度,完善村级重点工作考核办法中禁牧考核细则。利用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加大天然草场建设力度,优质人工草场面积达到5万亩,种改沙化、碱化、风化草场10万亩,扩大苜蓿、青贮等多汁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以上,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支撑。

——健全完善安全体系。继续强化奶源、饲料、兽药、5

繁育市场建设和监管,健全完善畜产品全程监控体系,实现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打造安全高效牧业。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综合服务职能,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建立服务热线、服务车,及时解决农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吸纳优秀乡土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业技术员队伍,对养殖户进行常年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

(二)壮大发展旅游新兴产业。围绕“蒙古族风情、驿站文化、江边生态休闲”等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客源体系、管理体系,尽快融入我县旅游总体规划和线路中。对旅游资源进行及早开发,以旅游业促进“一产”和“三产”,带动“二产”,年旅游人数突破2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200万元,打造天然、生态、休闲、养生基地。

——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品牌打造。依托驿站风情园、蒙古族文化体验小区、绿色瓜果采摘区、万亩江滩等重点区域,积极发展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江边观光游。推动一产和三产融合,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6

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健体保健、农家乐等系列旅游产品,在冬季捕鱼项目的基础上,尝试滑雪、冰上娱乐项目。

——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旅游景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齐旅游景点船只、垂钓设施,提升客房、餐厅档次。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公共服务、旅游标识等体系和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依托渔场举办的篝火晚会、冬季捕鱼节、春江月夜体验之旅,聘请专业人员制作他拉哈镇旅游专题网页,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成为他拉哈的旅游视觉名片,加大外埠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县、市、省旅行社交流合作,开发远程客源市场。成立旅游协会,统一宣传管理旅游业。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咨询、接待、投诉等服务机制,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抓好旅游策划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员等3支队伍的教育、培养工作,整合人才资源,形成积聚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7

果。弘扬生态伦理,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活动生态化转型,宜林、宜草、宜水区域实现全覆盖,绿化生态系统全面建成。争创国家乡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达到85%。

——优化自然生态。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全面改善自然环境,三年完成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以上。实施“绿色延展工程”,绿化村屯18个,绿化总长度达到1.8万延长米。抓好庭院绿化,庭院绿化率达到60%以上。改良草原10万亩,引水50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恢复到5万亩,除基本农田外,实现林草水百分之百全覆盖,建成多样化、高质量、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四)强化智力支持。制定年度人才引进规划,重点引进畜牧、旅游、生态、园林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兼结合、梯次推进的人才队伍结构,为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强化绩效考评。制定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1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工作力度,把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选拔作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