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新认识

张光斗

新中国成立50年来,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建成了5600亿m3的供水能力,灌溉面积扩大到5333万hm2,并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作出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供水紧缺,水质污染,人与水争地,乱垦滥伐,破坏生态环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主要为:

1防洪安全缺乏保障,防洪工程体系没有达到规划的标准,大部分河流防洪标准不高,还没有考虑超标准洪水。而围滩造垸,围湖垦田,更增加了洪灾威胁。

2水资源紧缺,农田干旱,工业减产,城市用水困难,造成工农业争水、地区间争水,而用水却十分浪费。

3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山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滥垦,破坏了当地生态和生产条件,增加了水土流失。湖泊湿地被围垦,江河滩地被侵占,破坏了生态环境。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陷,海水入侵。过度用水,挤占了环境用水。

4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城市和工农业用水大量增加,排污量也增加,污水基本上未加处理。在水质评价的河段中,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湖泊75%以上的水域、近岸53%的海域受到明显污染。40%的城市受到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危害人民健康,减少可用水源。

面对以上我国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必须采取新的战略,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近参加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的工作,向众多院士和专家们学习,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有新的认识,当然只是我的新认识。

一、防洪减灾新中国成立初期,常提到根治江河水害,我认为采取工程措施,修堤防,建水库,人定胜天,能根治水害。后来逐渐认识到防洪标准有限度,不可能很高,遇超标准洪水,只能作为天灾。还认识到不能全靠工程措施,还需设立分蓄行洪区和洪水预报、通信等非工程措施。现在真正认识到,根治洪灾是不现实的,必须学会与洪水协调共处。要付出合理的投入,取得可能获得的最大效益。进行规划,确定江河各段和城市的防洪标准,修建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堤防、水库等,并设置分蓄行洪区,建设区内安全设施,以便主动分蓄行洪。要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设置洪水预报、通信等设施。搞好维护管理,提高科技水平,做好防洪调度和防汛抢险。在江河发生规划标准的常遇和较大洪水时,国家经济和社会活动不受影响;遇到超标准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时,有预定的分蓄行洪区和防洪措施,国家经济和社会不发生动荡,不影响国家长远计划的完成。要建立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体制,有基金和防洪保险,因为洪灾是不可避免的。

二、节约农业用水新中国成立初期,认为应扩大灌溉面积,开发水源,增加农产。后来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紧缺,应节约灌溉用水,要提高水价,促进农民节水。但农民负担能力弱,不能全靠他们搞节水灌溉设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投资和技术上帮助。现在认识到,农田总面积现有1.3亿hm2,其中灌溉耕地5173万hm2,旱耕地7827万hm2,年粮食总产量约5000亿kg。到2030年,人口增加到16亿,需要年产粮食约7000亿kg,还有其他农产品。而农田总面积稍有减少,要保持在1.2亿hm2左右,其中灌溉耕地约6000万hm2,因为缺水,不能再多增加,旱耕地约6333万hm2。为了增产,需保证2亿hm2播种面积。而农业用水量不能增加,只能保持在现有水平,每年约4200亿m3。由此可见,农业生产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要使节水灌溉和节水农业结合起来。节水灌溉要渠系配套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平整耕地,以地

面灌溉为主,井渠结合,喷滴灌只用于有条件的农田,不能认为喷滴灌了才是节水灌溉。节水农业包括优化轮作制度和灌溉制度、采用优质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等。还新认识到旱地农业的重要性,因为旱地占一半耕地,要力争旱地农业增产。要用好土壤水,利用雨水集蓄节灌,建设梯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节水农业要优化种植结构,采用优质品种,改土培肥,抗旱保墒,地膜覆盖等。

三、节约工业和城市用水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工业和城市用水较少,供水不紧缺,未加注意。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认为要开源供水。逐渐发现水资源紧缺,用水浪费,认为要提高水价,大力节约用水。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污水资源化、利用海水等,取得一定进展,但远未解决问题。现在有新的认识,到2030年工业将翻几倍,城市化率达到60%,人口9.6亿。而目前工业用水万元产值平均130~150m3,最高的达300余m3,发达国家只10m3左右。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漏水损失20%以上,公共用水十分浪费。根据我国可供水量,预计工业年用水量由目前的1100亿m3增加到2030年的2000亿m3,增加不到1倍。这就需要工业改进工艺和流程,多次重复用水,万元产值用水量降低到30m3以下。城镇年用水量由目前的500亿m3增加到1100亿m3,要大力整修管网,用节水器具。必须进行污水处理,增加可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主要的新认识是,节约用水可减少排污量,治污比供水贵,供水比节水贵。所以节水优先,治污为本。还要多渠道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处理过的污水、雨水、海水等。要控制采用地下水,不超采,丰水年少用,枯水年多用。

四、水资源防污减灾新中国成立初期,排污量少,排入河中能自净,未加注意。后来排污量多了,开始重视污水处理,为了污水资源化和保护人民健康。现在有新的认识:水污染已十分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威胁人民健康,影响工农业生产,其灾害不亚于洪灾旱灾,不采取防治对策,将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工业治污率声称已达到70%~80%,实际上正常运行的很少,还有反弹,有的可靠性差,有的根本不能用,这些情况必须改变。还有新的认识:要从目前的末端治理逐步改为源头控制,即推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工艺,减少污水排放量。过去对面污染不够重视,现有新认识:农田面源污染包括含化肥、农药的排水,农村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污水、废物等,也很严重,要大力治理,也要采取控制源头,用少污染的化肥、农药,充分利用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和农村废物。如上所述,因为治污费用大,必须节约用水。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设,认为是治河之本,曾据理力争,主要是为了减少泥沙入河。后来逐步认识到,同样重要的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人民脱贫致富。也知道黄河下游河道需要冲沙水量,黄河断流后影响河口生态环境。现在新的认识是,保护生态环境与持续发展水资源密切相关。首先,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设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组成部分,当然也要节约用水。虽减少了下游径流量,但也可减少下游冲沙水量。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设,能涵养水源,削减小流域洪峰,增加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径流,还能减少泥沙入河,对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长期大雨时对下游洪峰影响不大。过去对环境用水重视不够,现在有新的认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黄河下游、海河、西北内陆河流,必须在保证环境用水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水资源。估计需要环境用水600亿~700亿m3,以改善生态环境。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关于水价,工业、生活和城市用水水价,要能偿还投资本息和支付维护运行费用。要定额用水,超额用水水价成倍增加。灌溉用水水价要农民能负担,并能促进节约用水,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也要定额用水,超额用水水价成倍增加。以上是我对水资源投资和水价的新认识。

我的新认识还是很粗浅的,当继续学习。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