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环卫市场化改革工作方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环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改革环卫机构,管理和作业分开、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环卫作业水平、创新卫生费征收和管理思路,加大征管力度、妥善安置退休职工,维护行业稳定、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实施阶段、交接运行阶段、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配套政策,严格监管、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促进环卫作业产业化发展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为切实转变职能,实行“以钱养事”,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区环卫作业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环卫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环卫作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合理利用环卫资源为核心,按照“作业专业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通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培育市场、强化监管,实行“事企分开、管干分离”和“以钱养事”,探索建立环卫作业和管理长效机制,努力创造干净、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

二、主要任务

1、改革环卫机构,管理和作业分开

环卫局事业性质不变,精减机构,提高效能,重新定岗、定人、定责。局机关设5个科(室):办公室:负责办文、办会、工会、纪检等工作,配置3人;人事科:负责人事等工作,配置1人;财务科:负责财务、审计等工作,配置2人;安全科: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协调等工作,配置2人;质检科:负责清扫、保洁、清运、公厕管理等日常督查督办工作,加强合同管理,配置8人。班子成员4人。另外下设一队两所:监察队(负责砂石、渣土运输车辆管理和收费、门面装璜收费等工作,配置12人)、收费所(主要负责收费及配合交警、工商、建设部门收费,配置18人)、公厕管理所(负责公厕清扫管养,配置12人)。事业机构在职在岗共62人。对以上岗位面向全局正式工实行公开竞争上岗。

2、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环卫作业水平

(1)将清扫保洁逐步推向市场

——合理设置标段和标的额。为了切实提高清扫保洁质量,按照建设部批准实施的《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试行)》(1996年)和《全国城镇市容环境卫生统一劳动定额》(2008年),结合*实际,核定基数,定额包干,将城区清扫保洁段面分为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四个标段(具体范围及面积分别见附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各标段清扫保洁费用由财政部门按月直接拨付给中标的环卫保洁公司,建设(环卫)部门负责清扫保洁作业质量考核和监管。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为确保环卫清扫保洁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上述四个标段中的城东、城南两个标段面向市场公开招标,另外两个标段在环卫局实行内部承包。建设部门代表市政府作为四个标段的业主,具体负责组织招投标工作,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建立机制,严格监管。一是建立资金拨付机制。根据每月清扫保洁作业实际情况,严格按以下评价程序拨付资金,即环卫局质检员考核→环卫质检科、局长初审→建设局分管局长审查→分管城建市长审定,最后由财政部门拨付资金。二是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要加强对中标公司的监管。为应对突发情况,中标公司要交纳至少相当于一个月承包额的责任保证金,因清扫保洁不力造成严重影响或发生重大违规行为,市建设部门可以终止承包合同直至取消保洁公司承包资格;要加强对环卫局质检人员及有关责任人的监管:

1、质检人员在环卫局内部实行公开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市建设局加强审核,正常情况下每年更换一次

2、实行末位淘汰制,建设部门要制定质检员工作考评机制,按月考评,连续3个月考评排名最后的质检员自动淘汰

3、内部考核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公开接受市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领导的监督,每月定期征求社区负责人和居民代表的意见

(2)对垃圾清运实行责任承包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提高城市市民环卫意识。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和不同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变市民不良卫生陋习,提高市民对环卫工作的认同度,逐渐形成自觉缴费的习惯,确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足额征收。

(3)政策支持。中标的保洁公司必须使用一定数量的“4050”人员,并在合同中予以明确,劳保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支持;税务部门应根椐环卫行业公益性特点,免收保洁公司从事环卫保洁工作中的各项税费。

(4)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提高环卫作业效率。一是市财政拨付的环卫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必须保证专款专用二是在市区道路扩建、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时,必须配套建设环卫设施,资金纳入建设项目中,由建设单位负责投入和实施三是凡具备收费条件的环卫设施,采取出让经营权的办法筹资建设,创造条件实行市场化运作四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环卫产业,打破行业界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个人组建环卫企业,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大型环卫设施建设,提倡社会各界以捐赠、资助等形式支持环卫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