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首都优势 加快推进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北京市委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机制,大力培养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着眼科技自立自强,立足优势自主培养人才。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全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和人才密度大、层次高、门类全优势,努力在科研主战场培养锻造人才。“一人一策”精准育才。建设顶尖科学家领衔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对“北京学者”计划瞄准的战略科技人才,逐人制定培养方案,赋予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等自主权,给予最长12年稳定支持。“产教融合”联动育才。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把专业建到产业链上、把课堂移到生产线上,创新“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的协同攻关模式,在实践实战中培养人才。“强基工程”重点育才。实施基础研究创新工程,设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资助”专项,长周期支持10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推动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科技领军企业联合设立4只基金,支持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注重改革创新,全方位用好用活人才。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出台95条新政,为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提供政策保障。注重向用人主体授权。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高校院所可将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全部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实施北京“海聚工程”自主认定改革,授予74家单位自主认定权。积极为人才松绑。深入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将市级人才计划由原来的19个优化整合为3个,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等机制,同时赋予战略科技人才及其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20项权利,支持人才潜下心来做学问、搞科研、干事业。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投入300亿元组建科技创新母基金,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联合组建高精尖技术研发中心,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各类人才合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政治引领,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坚持把“增人数”和“得人心”统一起来,以扎实具体到位的工作为人才更好贡献智慧创造良好条件。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深化国情研修、青年人才训练营等活动,持续制播宣传人才电视节目《为你喝彩》,引导人才传承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认真落实引才相关支持保障政策,结合北京实际,制定实施人才住房、交通出行、医疗保障及子女入学等一揽子政策,推动重点用人主体设立人才服务机构或服务专岗,畅通沟通联系渠道,及时提供周到服务。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编制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指导规划,选取8个区域重点推进,共建成1.7万套人才公寓、26所国际学校、27家国际医院及一批特色示范街区,为各类人才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