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事务规划经验交流
*地处山西中部,*山下,*之滨,市域总面积945.8平方公里,辖7镇5乡5个街道办事处,379个行政村,2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5.2万,是一个以煤焦、铝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城市。1992年撤县设市。近年来,我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先后实现了*第一、三晋一流、全国百强“三步走”战略目标,正在努力构建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的太原以南、临汾以北、山西中部、全省一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城市地名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厅和*市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和《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体现传承,在城市地名规划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实践中我们主要强化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施城市地名规划是城市建设、改造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局把搞好城市地名规划作为适应城市发展,解决地名零散、多名、无序,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的重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94年建议市委、市政府建立“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地名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支持,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由民政部门牵头,城建、交通、国土、财政、公安等部门配合的*市地名公共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城市地名规划的协调、运作、管理工作。同时,由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城市地名规划工作。
二、科学研究,深入调研,确保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准备充分
以《*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2020年)》确定的城镇体系的总体框架为基础,我们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等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我们聘请市城建局规划室负责人为全体城市地名规划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2020年)》,使工作人员较好的了解了“一个核心,两个组群,三个分区,两类型轴线”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包括城市规划的时期、范围和对象、区域功能差异以及对各功能区的要求,城市道路网的分布及其功能差异情况等等。
其次,充分体现地域特色。通过对城区的街道、小区、楼盘、桥梁和标志性建筑物进行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地名要素资料,收集包括*历史资料、历史地名、地理风貌、特产风情、地名相关法规等方面的资料,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地名规划的特色性。如*市城市发展定位为“现代工贸城市”,那么*城区地名命名采词,则要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工贸特色。古城区临靠中阳楼,地名采词应考虑中阳楼文化意境。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是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本次规划着重解决的虽然是明确城市道路、桥梁、住宅区及各功能区块命名的采词原则,明确各类地名的层次化的标准原则等。但同时也对城市化加速推进中,新区(城)建设中面临急需解决的道路命名问题,进行了考虑,以适应超前管理的需要。如城南新区、城北新区和市区已建和将建的主干路,我们采取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形成了20条道路的命名方案。
三是处理好主城区和新城区地名体系相衔接的关系。无论城市怎么发展,城市地名完整的体系不能破坏。城南新区、城北新区的建设,古城区的开发标志着*的发展由“一区支撑”迈向“四区鼎立”,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地位及作用极其重要。但新城区与主城区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地名体系也务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在编制城南、城北新区主要道路命名方案时,既体现了新城区的开放、大气特征,又较好地处理新城区道路网名称与主城区道路网名称相衔接问题。
总之,我市的地名规划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迟,而且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借这次地名规划工作会议的东风,积极探索,与时俱进,把我市的地名规划及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