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总结及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思路,根据省市相关要求,现将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及x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以来,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部署,扎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为全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1.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通知》,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教育与监督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六条禁令”,深入实施师德师风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师德师风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
2.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断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一是大力开展了向叶志平、张丽莉同志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师德师风正能量。二是先后开展了“万名教师进万家”和“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师德师风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报告会、开展“德为人先,行为世范,做人民满意教师”征文比赛、评选“感动梓州最美教师”、编印《*一线教师风采录》等活动,师德师风教育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建立特级教师、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优秀教师的管理体系。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享受县政府津贴,任期两年,奖励200元/人/月。设立“梓州教坛新秀”“梓州名优教师”“梓州名优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3.师德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健全并落实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目前全县有全国优秀教师19人,省级优秀教师59人,市级优秀教师545人,县级优秀教师2961人,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名优骨干教师队伍。全县广大教师对如何做一名“社会满意、家长信任、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职业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
二、实施素质提升计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研训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活动。20x年以来,我县组织学校管理干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总数达x人次,年人均达72学时以上。其中,国家级培训送培x人次,培训形式有集中面授、网络研修、送教下县、置换脱产等;省级培训送培3740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骨干教师培训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视频培训;市级培训送培x人次,培训内容主要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校领导干部任职资格培训或提升培训、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远程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等;县级集中培训59399人次,培训项目主要为梓州杏坛报告会、大家讲坛、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小学音乐等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普通话培训与检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幼儿教师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教教育学习与考试等;县级送教下乡9343人次,结对互助23342人次,涵盖所有学科,覆盖全县所有学校。
2.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严格执行省人事厅《省中小学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管理的试行意见》和《市人事局关于调整县中小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的批复》等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教师职务申报评审工作。在学校比例结构范围内,凡符合省人事厅转发《省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推荐条件(试行)》要求条件的,教师均可在有晋升比例范围内申报,择优向上级教育、人社部门申报评审,通过后由省高级职务评委会、市中级评委会将按要求进行公示并下发文件。20x年至今,我县共评定教师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60名,中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61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16人。
三、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1.用好特岗教师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并用好特岗教师政策,20x年以来,共招聘特岗教师x名,进一步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等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创新教师专业教育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制,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及考核力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经费。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学区、学校三级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校本研修办法,加强教师校内培训,推进教师自主学习提高。
(四)建立完善教师保障制度。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终生从教。依法保证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在制定绩效工资金分配标准时向农村镇乡学校、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倾斜。建立健全教师“五险一金”(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制度,保证支教和无房教师生活用房。
(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按规定履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岗位设置、评优奖励、培养培训和绩效考核等管理职能。做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以及动态调整工作。以业绩为导向,加强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完善评价、选用和激励机制。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县域内定期交流制度。营造有利于名师、职业家校长和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