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特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分布区域,东北林区特产丰富,种群繁多,储量巨大,在发挥林业资源优势,促进农林经济向林区深入,增强林业经济效益,强化民生担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林业经济种类、资源损益入手,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发展林业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东北林区;林业经济;可持续利用
1研究背景
东北国有重点林区,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完达山等主要山脉组成,其中主要为原始森林分布区,近些年通过天保工程等人工修复,人工林面积剧增,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恢复,以其庞大的森林面积和完整的种群分布,在我国乃至全球环境和气候方面,都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影响原。广袤的森林,孕育了完整的种群,饱含了丰富的森林资源。野生农林特产,种类齐全,产量巨大,给林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近些年,随着农林技术的长足进步,通过人工干预、人工培育等手段,人参、鹿茸、五味子、食用菌、蓝莓、红松果等种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在s市,成熟的大型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条迅速崛起,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当前,特色林产主要以森林采伐物为基础,进行粉末和枝干截取为依托;以采伐迹地为种植基地;以冠下种群为饲料进行发展。资源消耗量大,修复难度大,可持续发展性差,经济发展后续动力明显不足。深入研究林产行业内容,各种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消耗方式,对分析行业发展问题和改善行业发展路径,探索可持续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1]。
2s市林产现状
s市属于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储量大,物产丰富。据不完全市场调查结果,s市林业经济主要分为采摘和种养殖。采摘以野生食用菌、山野菜、浆果、野生人参、灵芝为主,如野生榛蘑、刺五加、五味子藤等。野生林产采摘,主要依赖森林资源自产,人工投入高,行业附加值低,对资源依赖性极强,受气候变化影响极大,对森林资源损耗相对较低,但是对野生动物食物链底层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间接破坏。林产种植行业,近些年发展的如火如荼。以人参、灵芝、刺五加、蓝莓、五味子、木耳、香菇、葡萄等为主。其中,人参、刺五加、蓝莓、葡萄等大部分种植物种,主要以采伐迹地或者短期承包采伐迹地为种植基地。灵芝、木耳、香菇等物种主要依赖采伐剩余物,进行截段、粉末后进行利用,制作菌类培养基进行种植。林产种植,对资源损耗极大,依赖性极强,切可循环利用性极差。如人参种植,需要施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不仅浪费森林资源,同时对土壤、大气以及地下水资源都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污染伤害。养殖业,以蚕、黄牛、黑山猪、家禽等为主,主要以冠下嫩枝叶、草本、灌木和昆虫为饲料,重点分布在河流、小型湿地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养殖业对冠下底层灌草生态系统破坏较大,对林木幼苗的天然生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另外,如养蚕业,由于养殖特点,需要控制柞树高度,防控鸟类和鼠虫等侵害,会布置相应措施,对鸟类生存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3s市资源现状
s市地处长白山脉北面余脉,紧邻图们江入海口,原始森林广袤,水系发达,物产富饶,属于重点国有林区,介于东经130°03′21″—130°18′33″,北纬42°25′20″—43°30′18″之间,总面积5145kgm2。当地气候属中纬度、中温度、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全年日照时数2322小时,平均降水量617.9mm,平均气温5.7℃,无霜期140-160天。气候冬暖夏凉,1月平均气温-10.4℃;
7、8月平均气温21.1℃,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全市林地面积4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5%,木材蓄积量4,553.7万立方米。草地面积1.6万公顷,草质较好,水源充足,集中连片。现有省级湿地保护区,位于图们江入海口处,连片面积5874公顷,水域沼泽800余公顷,拥有大马哈鱼、林蛙、鳖、草虾等生物以及芦苇、菱角、莲藕等产量较高的水生经济作物,是海雕、鹤、雁等多种珍稀鸟类跨国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境内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110科522种,其中已查明储量的有52科135种,经济动物41科74种,鸟类200多种。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3]王松霖.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3-87.
[4]黄红霞,李尧.我国林业立法的完善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9):94-98.
[5]李玉成.大兴安岭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