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研究
摘要。经过多年来矿产资源粗放式开发,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逐步显现且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采矿活动引发了地质灾害及隐患、影响了地下水资源、影响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了土地资源、产生了废水废渣等。本文对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总结,并从转变矿业经济发展理念、严格要求矿山企业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各级财政加大无主矿山治理投入力度、严格规范矿业权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
关键词: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成矿带和华北地台北缘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北部大兴安岭南段和少郎河流域以有色金属为主,中部老哈河与英金河的交汇处以煤炭为主,南部燕山北麓以黄金为主。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80余种,矿产地1600余处。主要矿产有铜、铅、锌、锡、钨、钼等有色金属,金、银等贵金属,锰、铁等黑色金属,石灰石、萤石、硅石、电气石、叶蜡石等非金属,储量丰富,价值可观。赤峰市是国家重要有色金属资源产业基地,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赤峰市矿业发展为国家资源供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与之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赤峰市因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地质灾害及隐患、对地下水资源影响、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对土地资源破坏、废水废渣对环境影响五种类型。因赤峰市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矿业权数量大,和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经历了重开发轻保护的矿产资源粗放式开发过程,导致全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1地质灾害。赤峰市境内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计369处,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包括伴生地裂缝)、泥石流4种,以崩塌及隐患为主,泥石流及隐患最少仅1处。崩塌及隐患主要因采矿过程中开挖山体造成,大多分布于碎石矿露天采坑周边高陡边坡处,危险性较高,主要威胁对象为矿区采矿人员及设备,如无防护设施或警示标识易容易产生周边人畜坠落危险。滑坡及隐患主要因采矿活动导致高陡边坡失稳所致,大多分布于粘土矿、采砂场露天采坑周边及大型露天矿山采坑边坡和排土场,危险性较高,主要威胁对象为矿区采矿人员设备及周边人畜活动。地面塌陷(包括伴生地裂缝)及隐患主要存在于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上方及周边,以地下开采的煤矿为主,且绝大多数为尚未发生的潜在危险,如遇地震等强烈地质作用可能会引发较大危害。从旗县区行政区划上看,元宝山区矿山地质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最大为3.57处/100km2,阿鲁科尔沁旗矿山地质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最小为0.08处/100km2(红山区无矿山地质灾害点,不参与统计)。从地貌单元划分上看,低山区、中山区是全市矿山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区,其中低山区矿山地质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最大为0.46处/100km2,中山区矿山地质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次之为0.11处/100km2,其余各地貌单元矿山地质灾害点平均分布密度均不足0.1处/100km2。
1.2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赤峰市境内采矿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床疏干对地下水含水层的破坏。其中,地下开采的矿山对含水层影响及破坏最为突出,主要破坏方式为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形成降落漏斗以及对含水层水质的影响;露天开采的矿山采坑多于地下水位之上,对含水层影响相对较小,但规模较大的露天开采煤矿对地下水含水层结构影响较为突出。采矿活动破坏及影响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三类,年疏干量约为8×107m3。
1.3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因采矿活动形成的露天采坑、高陡边坡、废渣堆、煤矸石堆、塌陷坑、尾矿库、工业场地等破坏了原有地形,导致岩体破坏、基岩裸露、植被损毁,改变了自然地貌,与周边原始地形形成极大反差,与周边自然地貌景观严重不协调。其中,露天采场破坏地形地貌景观面积最大。
1.4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采矿活动占用及损毁土地资源是一个普遍性环境地质问题。赤峰市境内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露天采坑等挖损土地资源、废渣堆及工业场等压占土地资源,破坏地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地类,其中其他地类破坏面积最大。
1.5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赤峰市境内矿山废弃物累计堆积量约为105万吨,废水年产出量约为8000万吨,不同矿类的废水废渣中所含有害元素均不相同。据现有资料表明,赤峰市境内废液废渣对水土污染程度较轻,但仍存在污染隐患。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研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杜芳冰,李军,王子.浅谈锡林郭勒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j].西部资源,2017(01):89-90.
[3]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r].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2015.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