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一、财政专项资金的概念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上级及本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设立,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要求,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实现某项事业发展目标的财政资金。该资金明显区别于经常性经费收支,基于项目,专款专用,独立核算。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财政专项资金在保障各级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关怀民生,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充分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分配原则,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专项资金作用;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更是推进依法理财,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体现。
三、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项资金数目多且结构界定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门类较多,使用范围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性。例如,工业转型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科技发展和自主科技创新,城乡一体化和市级支农等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就相近。另外,尚未统一对财政专项资金构成进行界定,从支出性质角度划分,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从支出的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建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这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降低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
(二)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财政部门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分块预留,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某些专项资金安排的内容专业性较强,财政部门难以界定定额标准和把握支付进度,从而使准确的编制项目预算有一定难度,使预算数与实际使用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用款单位重申请,不重使用,盲目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但由于缺乏对项目的论证,一些项目不能得到实际实施,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浪费,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财政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绩效监督与评价机制,使用效益不高
当前,财政部门并未建立完整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与评价机制,事前监督不足,少于事后检查,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这在财政管理上导致了相关部门、单位重视拨款、忽视效果,只抓资金项目建设、不关注实际效益的不良现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力度,建立了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依据评价结果对资金使用单位问责、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等方面仍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强化绩效问责、预算约束等机制。
(四)财政专项资金设立部门多且监管难度大
我国财政设立了各类扶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涉及多个相关部门,体现了众多部门在保证财政专项资金有效发挥效果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作用。但是,由于政府专业分工与职能分化的客观存在,众多部门在进行项目资金管理时出现了争夺利益、沟通与协调不充分等问题。然而,所有项目资金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归口监管,由于项目类别的复杂性与项目实施主体的广泛性,加之人力、精力与监管职能有限,加大了财政部门监管难度。
(五)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管理不够规范
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发现,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结余过大,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管理不够规范。其一,年初财政专项资金预算不细致,资金安排过于粗放,使资金未能及时使用;其二,部分项目内容发生变更或项目终止实施,财政部门对安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并未重新调整或收回;其三,财政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不到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与上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相脱离,虚增了财政专项资金预算,预算安排不够合理导致结余。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数据库,将项目所涉及的有关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例如项目审批、责任单位、项目资金额度、项目简介、项目进展以及项目成果等,供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随时查询与监督,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财政系统内部也要坚强信息公开与沟通,将各自扶持的项目对象随时通报,避免同一单位就同一项目向不同部门多头申报资金补助,重复享受财政资金。
五、结束语
总之,财政专项资金关系政治、经济、社会与民生,因此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探究了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优化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