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党课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使命感

同志们:

20**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在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新判断以及我国正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的新分析。今天,我结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这个题目,为大家讲一堂党课。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他强调,推进绿色发展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二是绿色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就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直接面临的现实矛盾,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有人说,发展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发展要宁慢勿快,否则得不偿失;也有人说,为了摆脱贫困必须加快发展,付出一些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难免的、必须的。这两种观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了,都是不全面的。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对“两山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他精辟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他还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三是如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他主动给各级领导干部去掉了增长速度的“紧箍咒”,提出必须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数字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不能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即使经济增速下去一点,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是绿色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源头抓起,采取扎扎实实的举措,形成内生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一手要坚定不移抓化解过剩产能,一手要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两手都要坚定不移,下决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五个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时,也明确提出了“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一是“关键期”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保护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多点发力,采取诸多有力措施保护绿水青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已经是一个趋势性的大概率事件,带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这些年工作方向准、力度大、见效果,随机波动因素基本消除,坚持下去,就会实现20**年总体改善的目标。但是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还不稳固,主要表现在,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部分地区、局部时段、个别污染因子还存在一定的波动乃至反弹现象,环境质量改善的量变还没有转为质变,小胜还没有积累成大胜;多年累积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环境问题,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得到根治,不能松懈或盲目乐观;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产业布局偏乱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尚未完成,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仍然居于高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改善还没有完全到来。我们要认识到,“关键期”意味着挑战重重、压力巨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越往后越是难啃的骨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越大。吴舜泽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不继续加大力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能会使前期形成的持续好转形势付之东流,错失解决环境问题的良好时机,甚至可能会使环境形势呈现不可逆的破坏。同时,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代价更大、后果更严重。二是“攻坚期”要求我们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这一判断准确把握了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产品和服务,例如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无毒无害的农牧渔产品等。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污染宣战,先后制订实施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公.文.思.享.文.库.出.品,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仍然是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三是“窗口期”充分彰显了我国具备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年全国gdp总量接近83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7万亿元,有能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有可能实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全国各地经过长时期、大规模治理生态环境,积累了一批治理技术力量、人才队伍、成功案例,基本具备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条件。各地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典型模式,具备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生态环境改善的基本条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主动作为、全国一盘棋,因此在很多地方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我们要认识到,窗口期是机遇,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生态环境保护长期以来负重前行,终于到了可能改善生态环境的时期。窗口期又是挑战,机会稍纵即逝,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感。在窗口期,如果我们不能痛下决心,加强环境治理、转变发展方式,扭转资源环境超载、环境恶化的趋势,将导致更大程度的生态退化、大范围环境恶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将来治理和恢复的成本,将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总的来说,“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的战略判断客观、精准、全面,是确定污染防治攻坚战“大仗、硬仗、苦仗”性质的基础。我们要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责任、生态文明制度以及生态安全等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为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不妥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