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控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于企业单位一样面临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单位本身经济利益的角度,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本文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审计风险防控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内部审计工作是通过独立的审计机构,针对单位各个部门财务收支及经营管理活动额定审计监督,以此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单位整体效益。内部审计并不仅仅是内控管理的一部分,同时还是针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在事业单位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推动内控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诱发因素
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单位,在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其内部审计风险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如风险的隐蔽性、持久性、间接性以及广泛性等,想要做好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必须首先明确其诱发因素,做到有的放矢。
(一)机构不合理。当前,许多内部审计部门都是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因此独立性欠缺,只能在单位的约束下为其经营目标服务,限制性较强,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而多数内审机构隶属于财务或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存在兼职和交叉问题,使得内部审计原本公正客观的立场丧失,也就无法就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作出准确评价。
(二)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审计程序和审计质量有着直观影响。而从目前来看,事业单位采用的内部审计依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将审计的核心放在了查错纠偏上,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实际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另外,绩效考核机制的欠缺同样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调查显示,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基本没有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对于内审人员的考核多是走过场,加上激励机制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内审人员的能动性,也增大了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
(三)人员不专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其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内部审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政策法规,更需要具备能够胜任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道德修养及责任意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内部审计开始从原本的财务领域向着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拓展,要求内审机构必须具备多元化的人员构成。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高,缺乏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1]梁鹏.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江苏商论,2011,(2):245-246.
[2]张媛.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会计师,2015,215(8):59-60.
[3]郑明霞.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j].财经界,2017,(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