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社会转型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以西安为例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程晶郭洋洋王志辉贺涛徐太强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21世纪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提升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我队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与收入状况、社会观念、自我维权、能力提升及发展状况等进行调研,并采集社会公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与建议,通过综合思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认同、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

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鉴于此次调研内容“新生代农民工”时代性强、贴合社会发展,我们把调研地点设为西安。在调研中队员走访了西安市未央区、雁塔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并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中心、劳动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队员还深入张家堡人力资源广场、北玉丰村各巷、郭家村等地实地与新生代农民工深入交谈;在西安火车站、兴庆公园、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以及长安大学周边等地也进行了随机的访谈,人员涉及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加工业等多行业,从中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状况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一)产生背景

社会转型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期人民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他们是城市二元机构突破和社会结构转变的产物,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着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

(二)群体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需求等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呈现特有的群体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分布在20—30,小的也有十几岁的,他们所受的教育一般是高中或大专毕业,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从我们在西安调查的户籍所在地来看,多数人属于外来务工人员,有本地农村的,也有外

省的。从工作环境与收入水平上看,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猎服务业、制造业、加工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其中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工作时间长、环境艰苦、待遇不高;从消费习惯与生活心理上看,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属于典型的月光族,每月的工资除去吃、住、玩所剩无几,他们想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物质和精神生活,可是缺少这样的基础;从社会保障与维权上看,社会没有采取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很好的保障政策,他们绝大部分人没有维权意识,遇到问题是不是想得如何解决,而是如何逃避,他们不知道法律,不了解相关的部门,吃亏了忍着,这是他们的处事方式;从能力提升与发展状况来看,绝大部分人的状态是对未来茫然无知,渴望留在城市,渴望有所发展,但不清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缺乏明确的安排与定位。

二、其他群体的社会评价:

(一)与第一代农民工比较

“新生代民工”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有以下几点不同:

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

2.他们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有别于第一代农民工;

3.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要胜过第一代农民工;

4.他们的市民化问题如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

(二)人群观点

除了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特定群体进行调研外,团队成员还就新生代农民工以外的群体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从中获得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看法。

一餐厅工作人员认说在他工作的地方有许多农村青年人来打工,但因为是服务性工作而且工资较低,所以许多人都做不长时间,他认为年轻人没有吃苦精神。

张家堡一名保安告诉我们,这里的年轻工作人员较中老年的人更讲究,花费较高,大部分人都喜欢做短期工,自由且工资较高,他认为年轻人应学习一技之长,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否则只能做一些工资低而又辛苦的工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突显,他们更加追求享受生活。当由于社会的各种原因与他们自身的局限,他们任重而道远。他们在他人的眼中似乎少了以往的吃苦耐劳与勤俭节约,生活开销无节制、整日浑浑噩噩,没有一技之长,对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这些都是他们自身需要克服的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是他们融入城市最关键的因素。

三、城市融入状况现状浅析

(一)自身认同

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首先遭遇的是身份认同问题,他们是否认同“农民工”称呼,以及是否是否适应城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及未来发展等。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从学历上看,绝大部分高、初

中以下学历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农民。而高中以上的基本都倾向于认同自己城市人的身份或模糊不清的态度;从年龄上看,一般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认同城市人身份,尤其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但大概有5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这表明尽管他们承认自己农民的身份,但他们的思想观念、消费习惯、行为方式已经逐渐与农村生活脱轨。

(二)城市认同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往结构、参加集体活动意愿、寻找工作途径和时间、娱乐活动等生活特征的分析,可以基本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状况。在城市留城意愿上,新生代农民工中20.64%的人“非常想留在城市”,

22.48%的“比较想”,

37.61%的表示“一般”,只有15.14%和4.13%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太想”或“基本不想”。在人口特征上,男性越倾向于留在城市,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者越倾向于留在城市。从他们的需求与愿望上也不难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能在城市中寻找新的生活关系,试图在原有初级网络关系基础上,重新构建一个以工具理性为趋向的初级与次级社会关系网络。

(三)乡土认同

调查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对故土眷恋,但每年回家的时间并不多,只是农忙回去,或偶尔一两次的探亲。他们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正在减弱,这与王春光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认同不仅在逐渐降低,同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数的增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们对家乡更多的是基于对亲人的情感寄托,而对农业活动明显缺乏兴趣,有人甚至说:“即使在城市混得再差,也不回家”。

(四)未来归属

在调查中,我们问及到“你将来是想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呢”,绝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想不愿再回去。尽管他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种种排斥,但他们对未来始终充满着信心和热情,更趋向于留在城市。调查还发现,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对于未来的归属和发展依然迷茫。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归农村。以及选择怎样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没有一个准确地定位,而是一直处于一种徘徊、观望的状态。

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当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两大趋势:社会认同日趋复杂化和社会融入过程漫长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第一代农民工求生存为主不同,学技术成为第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大多希望有一技之长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56.9%的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3】

《农民工就业指南—农民工权益维护读本》于晓兰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6月

指导老师:汪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