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目前,“老有所养”不仅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形成了挑战,而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政府养老、社会化养老的形成、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客观分析,对探索全国联网、区域布局、城市设点的连锁经营,实现“一处置业、全国居住”的社会化养老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2-0116-03

。。

收稿日期。2008-02-19。。

作者简介:

谢代银(1963-),男,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四川省遂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7%,是判断一个国家人口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测算,200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5亿人,其比例达到了11.08%。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亿,其比例将上升到17%。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由于老龄化社会的悄然而至,人口区域结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老龄化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仅在经济层面,还将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提出挑战,有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拥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敬老之路,不仅是新形势下理论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实践工作者需要积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认真面对和无法逾越的历史课题。

一、问题: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

我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度。上千年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是家庭养老这一模式能够沿袭至今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人类得以生存与繁衍的重要条件。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一旦离开土地便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这种“反哺式养老”模式使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不断得以强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家庭养老这一传统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暴露出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一)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独生子女的长大结婚,一个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一对夫妇必须照顾四位以上的老人,这些年轻夫妻们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既要忙于工作又要挂念家人,尤其是一些在异地工作的年青人,更是一心挂几处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普遍。

(二)政府支出力不从心。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把民生问题放在了首位,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仅依靠政府兴办公益性的养老院、干休所、敬老院等福利机构,已经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遂宁市现有382万人口,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6万人。目前,政府投资兴建的福利院共有108个,仅能供养5043人。如果依照国际惯例,尚需增加20257张床位才能满足目前遂宁市老年人的需要,要达到和实现这一标准,全市还需投入40.5亿元的建设费用,这对目前遂宁市的财力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三)老人需求多种多样。最近,遂宁市对城乡老年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老年人对70岁以后的生活都有后顾之忧,43%的老年人愿意集中生活,享受社会保障,21%的老年人愿意拿出自己的部分养老金,参与相对稳定的旅游式定居生活。目前,许多“空巢老人”深感孤独,担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后无人看管,也有的“空巢老人”体谅子女,生了病仍然坚持硬撑,怕让子女分心,结果事与愿违。一些父母状告子女的案件更令人深思,这些父母状告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不是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而是要求子女必须定时来看望自己。由此说明,“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关怀,而且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人怕孤独,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需要家庭、子女和社会的关怀。

二、现实:多种养老模式将并存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4.通过舆论宣传加快发展。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机构养老被视为鳏寡孤独的代名词,到敬老院、福利院中去生活被视为一种耻辱。这种观念显然是一种传统落后的观念,因为它产生于封建社会,根植于农耕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区域结构、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尤其是与众多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极不相称。因此,利用各种传媒引导和宣传,社会化养老对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构建和谐生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对加快我国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应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化养老新模式的逐步建立,更多的“空巢老人”将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愉快地安度晚年,众多子女们将更加安心于工作,政府也能够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更加需要关爱的人群中去,和谐社会的建立也就有了更加坚实的保证。

责任编辑:金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