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与策略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指有承包土地但依靠工资收入生活,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员,包括在本地县域乡镇企业就业(离土不离乡)和跨地区外出务工(离土又离乡)人群。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至201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88亿人,农民工已成为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的生力军。本文从农民工群体特征出发,结合广西农民工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分析其金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并就此提出工作建议。

一、农民工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农民工金融需求中的应用

1.农民工金融需求的三个层次。要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首先要了解农民工对金融的实际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在农民工金融需求中也适用。农民工金融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金融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储蓄、支付结算、信贷、保险等方面。金融作为特殊服务行业,市场的产品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服务需求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金融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即农民工客户在获得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若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2.农民工金融产品需求的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是农民工金融需求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初级的需求,深入分析其产品需求便于我们选择农民工金融供给模式。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主要分为本地的(离土不离乡)或返乡农民工,即输出地农民工,另一种是异地来的(离土又离乡),即输入地农民工。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特殊需求。对于输出地农民工而言,技能培训、就业保证金、创业资本视为生存需求;而后的子女教育、生产经营、理财等为发展需求;偶然性的金融知识、医疗、讨薪等权益保障作为特殊需求。对于输入地农民工而言,就业前费用、技能培训、就业保证金等为生存需求;其次就业后的住房、储蓄、汇款、创业等为发展需求;与输出地民工一样,知识提升、保险、讨薪等权益保障为特殊需求。两类农民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在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金融需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金融供给模式,都更能适应个体的实际需求。

(二)影响农民工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分析。供给决定于需求,农民工的金融需求受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特性及不同文化层次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民工的金融供给间接的受其群体特征左右。

1.农民工流动性是影响其金融需求与供给的最主要因素。流动性主要针对跨地区的务工(离土又离乡)人员而言,流动周期影响其金融产品需求,先是就业前开支包括路费、技能培训等,而后是储蓄、汇款、住房、理财等,再者就是医疗、子女教育、讨薪等权益保障需求。流动性特征对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影响则明显地表现为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供给失衡。无论是劳务输出地还是输入地的金融机构都因为农民工居无定所、工作经常更换、隐匿性较强,无法对借款人进行有效监控而拒绝放款。目前能享受信贷服务的农民工,除了部分离土不离乡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外,还有少数在外务工经商多年的有固定住所或经营场所的个体户。因此,改进银行与农民工之间的客户关系、增强二者的信息沟通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的关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农民工金融产品较少,针对性创新不足。据调查,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放款对象都是本地农户外出务工人员,作为输入地机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融资服务相对较少。处于社会较底层的农民工承贷能力不足,限制了该类产品的创新。贷款主体本身文化知识就不高,很难接受高端金融服务。农民工普遍参保意愿不强、参保险种不全、参保率低,导致部分农民工出现因病返贫、因伤返贫、因失业返贫的现象。

三、结语

综合农民工金融服务供求理论及地区农民工金融服务现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对探讨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加强银行机构金融创新、缓解金融供需失衡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金融机构缺少针对农民工的信贷产品形成农民工金融供求失衡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流动性引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是群体待遇低造成的微利性与银行风险收益原则不符。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