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建材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回顾[五篇范例]

建国以来建材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下,建材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建材工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指导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建材工业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地区平衡,重点发展水泥产业,安排了限额以上21个建设项目。到“一五”期末,各项计划指标顺利完成,建材产业经济规模比1952年扩大了2.2倍。

1958年开始实施的建材工业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提出了保证国家基本建设需要,支持地方发展小型水泥厂、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大力研制和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扩大建材产品代用(代替钢材、木材)、加强对非金属矿的管理并实行有计划开采的基本任务。建材工业“二五”计划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受到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冲击,存在各项指标超越现实、工业超负荷生产、基本建设摊子过大等严重问题,到1960年建材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就已经达到难以为继的程度。这种情况也是当时全国总体经济建设的写照。

1961年开始,建材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行业实行全面整顿,大跃进中破坏的生产力逐步恢复。到1965年建材工业形势全面好转,水泥产量达到1634万吨,平板玻璃599万重量箱。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建材工业在曲折和动荡中艰难发展,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重点对建材产业布局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一批大型建材企业,使我国建材工业的布局更趋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经济发展和建设步入正轨。1980年由当时建筑材料工业部计划司为主编制了《建材工业“六五”(1981―1985)计划》,计划结合了当时国内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形势,总体发展目标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基本相适应。但长期以来主要建筑材料的短缺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建材工业发展仍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原国家建材局制定并发布了《建材工业发展纲要》,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建材工业“七五”(1986~1990)计划》。

《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振兴建材工业12条)的核心是确定了“大家办建材”的方针,即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线,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建材工业。《建材工业发展纲要》提出建材工业实现战略转移,变部门管理为行业管理的基本方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开创了建材工业发展的繁荣局面。到1990年我国水泥产量达到2.1亿吨,平板玻璃产量达到8067万重量箱,分别提前3年和2年完成“七五”计划规定的指标。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我国建材工业规划的编制、发布和实施,经历了从指令性到指导性的变化,从“八五”计划开始,规划的指导性作用逐步显现。在计划经济时期,各五年计划的制定,使国家在总体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统筹考虑重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和总体布局,对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大批建设项目成为我国建材业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建材工业规划使行业的主体,即企业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行业发展的新的要求,从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决策以及行为;也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各类调控手段和作用的依据,促进经济的健康与协调发展。建材工业各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均证明了这一点。

“十三五”是我国建材工业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稳定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提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十三五”期间主要传统建材产品,将结束持续高速增长期,进入消费峰值的平台期。产业的发展将面临市场需求增长趋缓,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新的一系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来源:中国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