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规划报告意见
岳阳市东洞庭湖暑期实践报告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文章通过对东洞庭湖环境现状的分析,从东洞庭湖污染及居民环保素养两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水质污染对生态和居民的影响以及如何让提高居民的环保素养。
[关键词]东洞庭湖;污染;环保;生态平衡
沈泉宇电自110320110701316
调研背景
东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介于北纬28°59″至29°38″,东经112°43″至113°15″之间,濒靠湘北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全区总面积19万公顷。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由中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该区域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c°,降水量1200至1300毫升,无霜期285天。东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珍稀度高的特征。洞庭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调研意义
通过实地造访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以及了解干旱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具体分析干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造成的真实、具体的不良影响。通过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引起干旱的各种原因(自然、人为、其他),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1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向东洞庭湖管理局、当地县委村委以及相关部门反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要求当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旱情对环境和民生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受到影响。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实践中坚定胸怀祖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着力塑造并发扬新时代大学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实干精神。
岳阳市东洞庭湖概况
东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滨临湘北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全区核心区域面积为290平方千米(2011年),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作为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之一,她在调节长江洪水径流、保护物种基因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又因范仲淹千古名著《岳阳楼记》,“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名扬天下。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该区是“国际湿地公约”收录的中国境内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物种具有古老独特、珍稀度高的特征。
然而今年以来的持续旱情,使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水域大幅萎缩,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大水质严重下降,同时,被固定的co2大量释放到大气中,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遭到巨大破坏。此外,干旱对当地渔业产生重创,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且近年来,湖区周围的环境也不容乐观。湖区周围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厂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已严重影响湖区水质,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日积月累,构成湖泊富营养化,2重金属含量超标。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原因,洞庭湖近100年来湖泊面积和容积大幅度减小。湖区面积从鼎盛时期的6000平方千米减少到4350平方千米,到1995年已减少至2625平方千米。2010年洞庭湖水体面积为1649平方千米,洞庭湖水面大面积不断变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环保的理念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我们利用暑假通过实地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干旱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切实了解干旱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造成的真实、具体的不良影响。然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反映到相关部门,要求当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干旱对环境和民生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使东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受到影响。
实践情况
考察时间:7月24日至7月26日具体活动:
7月24日,我们4个人兵分两路,一组赶到岳阳楼风景区进行活动踩点,对过往游客进行访问,另一组到君山岛渔业生产基地进行踩点,为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7月25日上午,我们来到君山区渔民、农民居住地进行实地走访。我们主要任务是发放调查问卷和环保宣教。
7月25日下午,我们来到君山区渔民打渔的湖区,与渔民进行了面对面的接触和深入的交谈,了解到今年干旱对渔民的影响很大。
7月26日,我们来到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市环保局、水利局了解东洞庭湖目前的生态环境以及干旱的相关资料,得到了很多有用的资料。
发现的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此次干旱对东洞庭湖湖区鱼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4月是鱼类的产卵期,持续的低3水位造成大部分鱼类的产卵期丧失(洞庭湖鱼类所产多为粘性卵,其产卵场所一大片水体中的草场为基础),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繁殖。同时,鱼类的食场也大面积减小,食物匮乏。干旱甚至大面积水域干涸,造成了部分鱼类特别是湖区定居性鱼类的死亡。“东洞庭湖湿地面积正在萎缩,以滩涂为主要栖息地的候鸟数量递减明显。”其中有气候变暖的影响,也有三峡截流后水环境变化的影响。据保护区监测,上世纪90年代,洞庭湖水鸟达20万只以上,2003年至2004年,调查到水鸟为13万多只,2005年至2006年均少于10万只,越冬水鸟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白枕鹤、东方白鹤、小天鹅、中华秋沙鸭等国际濒危物种也在急剧减少。
鱼类资源减少的趋势也很明显。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鱼的产量和种类都少了,自己有船的渔民,一年下来靠打鱼毛收入在3万块左右,扣除开销攒不下多少钱。遇上灾害就更困难了,例如2011年洞庭湖冬春连旱,湖底干裂的地缝有两厘米宽,到处是干死的鱼,当年只有20天的时间能捕鱼,“哪里还有什么收入,生活退后了两三年。”
次日,我们走访了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由于今年5月以来的干旱已造成大量的水底植被的死亡,血吸虫病的显著加剧,湖区定居性鱼类的大量死亡,底栖生物如螺蚌等的大量死亡,湖区生物链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恢复需要很长时间。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技术科科长姚毅告诉我们,洞庭湖也是江豚和麋鹿的栖息地,其生存环境也将受到影响。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一直以来就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随着长江干流环境的不断恶化,洞庭湖对长江江豚保护的意义更为突出。但洞庭湖江豚数量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另外,渔民从事电捕鱼的作业区通常是江豚的分布区。电捕鱼的电场不但能击毙不同大小的鱼类,而且能击毙江豚,显然,在这些水域进行的电捕鱼作业,自然增加了伤害江豚的几率。湖区中除了渔船,还能看到砂船,对矿石的开采,使保护区某些区域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而且掘噪音也严重影响了鸟类的栖息。
(二)渔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鱼收了,经济来源没有了,只能借钱过日子,没办法啊。”住在君山区的一位靠收鱼为生的渔民这样说道。往年,他们一4年能收600-1000斤的鱼,而今年只有区区的100来斤鱼,别说养家糊口,他们连维持生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通过两天的社会实践,这次社会实践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多。我们一行四人都是大而的学生,社会实践,在两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这个实践报告也许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在实践期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我们预想不到的事儿,但是我们都一起一一应对过来了,作为在校的大学生,通过到东洞庭湖区实地的调研,我发现的不仅是东洞庭湖的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那些我们在课堂上难以触及的社会现实。当地居民的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难处时,我们有的只是无奈。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些现象,然后让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难题。由干旱到民生,再到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矛盾总是存在的,但是矛盾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有解决方法,我相信只要通过政府努力,百姓们的支持,洞庭湖的治理必然事半功倍。
成员名单:沈泉宇,彭川,石俊,聂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