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规划工作方案
一、规划背景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有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一个省级贫困县年,是农业人口大市。全口径财政收入99.68亿元,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8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34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4%
(二)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1卫生资源
全市卫生机构总数达4614个(含村卫生室3749个)其中:医院44个;妇幼保健院11个;卫生院159个;专科防治院6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2个;卫生监督机构11个;采供血机构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89个;其他卫生机构7个;村卫生室3749个。期末。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79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043人,全市卫生人员32399人。注册护士707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240人,其他人员4369人。市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22人、注册护士0.95人。
实际开放床位16956张,全市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总数1568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2.28张,比省每千人口床位数平均水平3.05张要少0.77张。病床使用率为81.11%其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3.41%社区服务中心(站)65.5%卫生院72.71%妇幼保健院83.44%专科防治院78.78%
其中固定资产22.10亿元,全市卫生机构总资产35.64亿元。流动资产13.46亿元。负债12.11亿元,净资产23.53亿元。
其中业务用房面积115万平方米。租房面积3.1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16.78万平方米。其中租业务用房面积2.11万平方米。
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有60台(套)50-100万元的设备有113台(套)1-50万元设备5777台(套)万元以上设备台数5950台(套)总价值54988万元。
全市卫生事业经费投入总额4.05亿元,年。占财政支出的1.81%人均卫生事业费54.55元。
2卫生服务
1医疗服务。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2388.69万人次。妇幼和专科疾病防治院84.56万人次,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室1628.10万人次。全市健康检查186.64万人次,其中职业健康检查5.79万人次。预约诊疗0.30万人次,上级医院向下转诊0.15万人,向上转诊1.21万人次。医师年均诊疗量为1659.88人次/人,医师日均诊疗量为6.61人次/人。各级医疗机构住院55.33万人次,出院52.82万人次,平均每百门、急诊人次的入院率为4.74%病床使用率81.11%病床周转34.59次,病床工作日296天,出院者平均住院日7.9天。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7.25%
2免疫规划。积极推进预防接种服务。免疫规划范围从“5苗防7病”扩大至“14苗防15病”年,全市一类疫苗共接1491964人次,以乡镇为单位疫苗平均接种率达99.3%其中,卡介苗接种率为99.87%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99.74%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9.76%麻疹类疫苗接种率为99.71%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75%
3传染病预防控制。年。乙类传染病17种15326例,甲乙类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224.07/10万,比年下降了12.72%;死亡42人,死亡率为0.614/10万,比年下降了17.85%发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乙肝、肺结核、痢疾、梅毒、丙肝。报告丙类传染病6种10833例,报告发病率158.37/10万,比上年上升了8.86%发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手足口病、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风疹。甲肝、乙肝、麻疹等疫苗可控制性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
4妇幼保健。深入开展妇幼卫生“三网合一”监测。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96‰;孕产妇死亡率为9.79/10万,各项指标均达到省要求。
5医疗救援。年全市采集全血总量40600u机采血小板473个治疗量。出动急救42705车次,救治各类危重病员9708人次。
6卫生监督。推行餐饮业“阳光监督”公示制度。量化分级管理建档率100%年全市共实施卫生监督检查13728户次,合格率为87%食品卫生监管覆盖率达100%环境卫生及学校卫生监管覆盖率也达到100%放射场所监督覆盖率为100%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合格率为88.4%有害作业点监督覆盖率为42%有害作业职工就业前体检率为35%
7医疗保障。年。参保人数达117.69万人,参保率达93.5%新农合参保553.8万人,参合率97.83%资助新农合患者35.39万人次,补偿支出资金1000.4万元。
8中医事业。全市共有中医院10家。包括卫生技术人员195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24人。年门急诊总人次为81.98万人次,入院4.15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1.00万人,每百门急诊的入院率为5.1%现有床位1499张,床位使用率为81.05%病床周转次数为30.21次,医师人均全年担负诊疗人次1132.4人,住院床日557.69天。
(三)区域卫生发展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与趋势预测
1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1急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近两年我市部分地区出现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气候、环境变化加剧,传染病疾病谱也发生着变化,原有的传染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不仅给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对社会经济生活也造成影响。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年末,市65岁以上人口71.33万人,占人口比9.6%进行健康检查人数43.68万人,占61.24%慢性病建卡人数38.76万人。其中规范管理人数34.86万人。慢性病病种中,高血压占68.96%,糖尿病18.71%,重性精神病5.8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的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
3意外伤害对居民的健康威胁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病死因结构中占8.54%排名第5位;年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致死率为53.03/10万,占8.93%排名第4位。因社会转型、激烈竞争给居民造成精神压力而导致的人为伤害也有增加的趋势,近几年因精神障碍致死在病死因疾病谱中排第10位。
4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是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近几年的全省居民病伤死因抽样调查中(市作为全省农村抽样调查点之一)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在死亡病种排序中均是前两名。市至今尚无独立的肿瘤专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的医技力量也不高,相当部分病人上转治疗。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消耗的卫生资源多、且预后差,对居民的健康有重大影响,一个不容忽视的卫生问题。
2卫生资源配置及卫生管理的主要问题
1医技水平及服务质量与健康需求不适应。目前我市仅有三级医院1家。专科建设相对落后,医疗技术总体水平和整体素质均有待于提高。
2医疗卫生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同时存在年全市医疗机构的平均病床使用率为81.11%综合医院达99.78%而卫生院的使用率只有72.7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50%从县市医院平均病床使用情况分析:红安、英山、黄梅、、武穴五个县市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均超过了100%但团风仅有64.55%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利用率偏低。
3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市内有卫生、交通、民政、民办、个体等各类医疗机构。全行业管理的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4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着全市74.33%农业人口的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占全市卫生机构在岗职工总数的50.30%农村基层卫生院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低、服务设施落后,城乡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5公共卫生工作任重道远。第一。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加大了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难度。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将越来越高,虽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已经担当起慢性病管理和监测的任务,但人员业务素质、病人管理知识和技术水平与实际需要尚有很大差距。从防治层面上看,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及综合防治的负担将变得越来越重。第二,卫生监督执法力量不足。全市卫生执法人员编制偏少,按《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应按0.9-1.1人/万人的标准定编,市应配备监督员668-816名,目前我市不足400人;快速监测设备偏少,全市11个卫生监督机构,只有1辆现场快速检测车,监督执法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三,公共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防治人员比例失衡,也制约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6急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全市未设立急救中心(站)市120和紧急救援中心目前挂靠在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能力和现场救治能力还有待提高,整个医疗体系应对突发性灾难的能力还很脆弱。
7整体科研实力不强。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学术带头人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专业人才;医药卫生科技整体实力不强,优势学科不多;科研条件较差,目前还没有一家独立的医学科研机构。
8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市部分综合医院已完成了his系统的建设;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也在有效地运行或筹建中。信息资源没有有效整合和共享,专业人才短缺。
3医疗需求结构分析
1卫生服务需求呈现层次化、多样化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及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障制度的广覆盖,城乡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且因居民个人经济条件的不同、健康意识的不同,卫生服务需求将呈现多层次性和多样化局面。
2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
每年外出打工人数很多,是个农业人口大市。另一方面旅游事业方兴未艾,导致每年流动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问题。市对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将显著增加,公共卫生工作任重而道远。
3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服务模式提出新要求
激增的老年人口要求我必须及时调整卫生服务模式,发展康复疗养、养老养生服务机构,促进康复疗养业、休闲养生业、养老保健业的关联发展。年末,市65岁以上人口71.33万人,占人口比9.6%人口老龄化将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
4区域卫生发展面临的机遇
同时我市十二五区域卫生规划与发展还面临着“一区一圈一带”政策机遇,医改工作持续深入地推进为全市区域卫生规划描绘了美好前景。即市属于试验区、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的组成成员,卫生发展上要力争得到相关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和倾斜。卫生部门也将强化责任,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全市区域卫生事业得到协调、科学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以医药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先导,以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执法体系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安全的药品供应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及保障机制,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二)规划原则
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1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2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均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3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别发展。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科学发展。卫生资源配置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4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步伐,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三)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
结合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依据,以保障居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纳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农村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城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基础,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我市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全、效益显著的目标。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疾病控制指标、医疗保障指标、卫生资源指标要分别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主要健康指标。全市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
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率达到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0%食品安全监测覆盖率达到90%全市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达到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自愿无偿献血率达100%疾病控制指标。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100%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达到100%儿童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以行政村为单位控制在1%以内.
建立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指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基本医疗保险综合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筹资标准、保障水平逐步扩大和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个人自付比例下降到30%左右。
三级中医院1家,卫生资源指标。规划设置三级综合医院3-4家。三级专科医院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1家,二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42-45家,二级妇幼保健院10家,二级以上综合性民营医院20-22家。建设国家标准化甲级实验室10-12家。建设1所地市级区域医疗中心,11所县级医疗中心。全市病床达到2.2万-2.6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3.0-3.5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要达到12000-13500人,实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6-1.8人;全市注册护士达到14840人,实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0人,力争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三、卫生资源配置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区域卫生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区域范围、人口密度、健康水平、疾病谱分布等因素。按照各自的功能,设置各类卫生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分工明确、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功能互补的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效率效益原则,结构和布局上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中西医并重的战略重点,保持适度规模,避免重复设置。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发挥民营医疗机构在资金、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营造区域内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协调合作、良性竞争的格局。
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根据我市现有区域卫生资源存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
(一)卫生机构设置标准
1公共卫生机构设置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和所辖各县市区均应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的基层网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要功能。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工作。
2卫生监督执法机构
市和所辖县市区各设置1所卫生监督局。县市区以下可组建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主要功能。依法监督管理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卫生等工作;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监督和评价各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适用于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本规划是指导全市各地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由市人民政府发布和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按照本规划,本规划经省卫生厅、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编制本辖区的区域卫生规划,报市卫生局、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和组织实施。
有必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要通过专门设立的专家组检验规划的实施过程,区域卫生规划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根据规划进度进行重点建设内容的期中和期末评价,以检验规划的实现程度,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为规划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