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调研报告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要】
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纯的服务性养老已无法满足当前现状。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为例,结合实际调研情况,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观念引导方面做“医养结合”模式前景分析,指出“医养结合”不仅是对社会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也契合城市化养老需求,值得肯定与借鉴。
【关键词】
老龄化医养结合路径选择
伴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不断加剧,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亿,占总人口的10.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老年人口的日常照料、护理问题突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医养结合”这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利弊,并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为例分析其需求和前景,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作借鉴。
1养老现状不容乐观
据调查,开封市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以及医疗机构养老等。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消费水平较低,因此在现有养老水平下,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是子女精力有限、家庭照顾功能薄弱。“4-2-1”家庭的普遍存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家庭照顾功能,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对家中老人的照顾力不从心。笔者在金明区的康平小区调研时曾访问过一位河南大学的退休老教授,其子女三人皆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家庭养老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生理和心理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晚年生活很孤独。
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差,服务水平有限,缺乏专业工作人员。开封市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化状态的,人们的养老观念落后,职能部门对此认识不足,而且许多地方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的双重任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基础性服务无法全面完成。在油坊社区,尽管老年人比重高达60%-70%,但专门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却严重缺乏。
三是养老机构承担风险大,医疗设施不足。笔者在对五福老年公寓进行调研时,院长魏丽华就提到,该公寓入住的老人很多不能享受国家的医疗保险,这不仅给老人及其家庭带来很大负担,而且老人事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也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压力。此外,目前开封市养老机构配备简单医疗室的不足六成,配备康复理疗室的不到20%,另有22.3%的养老机构没有单独医疗室及专业医护人员。
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医疗机构“押床”现象屡见不鲜,医保基金使用不合理。据河南大学学校医院的李医生介绍,近年来,一些家庭为了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长期赖在医院不走,造成“押床”现象,浪费了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医保基金的不合理使用,也造成了部分医疗乱象。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从机构建设角度出发。第一,合作共赢,发挥协同优势。将现有的养老机构合理地与周边医疗机构配对,通过供应链协同的理念和合作方式达成医养结合;鼓励部分医疗机构结合自身优势转型为医疗养老双轨运营的机构;硬性规定新建机构必须拥有设施完善的专业医疗场所。第二,加强专业医护队伍建设。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教育,学习引进先进经验和技术;提供岗位编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顾客测评机制,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从社会化引导角度出发。需要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引导,转变大家的养老观念;尊重养老医护人员,给其提供相应的保障;提高社会关注度,弘扬敬老文化。
总之,笔者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不仅对促进养老医疗资源整合、建立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顺应国际养老服务发展潮流,推进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迫切选择。医养结合既能实现老有所养又能满足老有所医,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