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调研报告
这次的调查和以往的通常的调查一样简单的发发调查问卷,因为调查对象身份的特殊,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小组成员都采取分发调查问卷外加和他们在一起谈话聊天,从中了解更多得到更多需要的东西。
在过去的印象中我一直对农民工的定义不怎么清晰。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农民工可以分为四大群体,其中既有优势群体,如农民工老板,也有自己雇佣的个体农民工和普通群体,如务工人员群体,同时还有处在劣势地位的无业或是失业农民工群体。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城市中的务工人员群体。这次的调查是在周末在杭州做的,主要通过家人的带领去施工工地和他们沟通进行了解。通过5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我发现现阶段在外面务工的大多数是男性,仅有六名女性。在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的员工大多都在36以上,用他们的话来说“太年轻的吃不起这个苦,年龄大的体力也吃不消”。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仅有3人,20左右的竟一个。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获得职业之后都会面临一系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于最近大家热议的是否取消“异地高考”等无不反映出大家对外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在调查中他们表示他们的孩子在本地公办学校上学的有5位,在民工子弟学校有7位在民办的学校有2个,老家学校的有40位。他们表示收入大多都消费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孩子转学来城市并不容易,要办全很多的证,有的人表示要转入一个好学校花很多钱不说,另外还是要靠熟人等关系。很多人表示并不考虑把孩子转到城市来的原因还有很多,转来的学校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教学质量,但学费都很多。我在很疑惑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不正好解决了这个上学难的问题时他们都说不选在农民子弟学校就读的原因是子女在那上学自己心里也会有自卑感,还不如在老家好好念完初高中考个好大学。这使我想起了这么多的父母的辛酸,辛辛苦苦地在大城市里打拼却对儿女的学费望而却步。流动人口的子女移入城市上学是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多,法律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都无法在移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如果确实要接受教育的话,那么要缴纳的费用对他们而言近乎天文数字的赞助费。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表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找到现在的工作的,很少有人自己找到现在的工作。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生活的圈子里都是认识的老乡,遇到工作都相互介绍。几乎都讲同样的方言,在这个城市生活在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在工作之余或是闲暇时刻都会在一起聚聚。可能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份依赖之情,和老乡在一起也会让大家有一种归属感。关于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我在询问中得知因为每次工地建设的时间都不会维持很长,所以工作地点都不固定,这也使他们工作很不方便,有些时候工作地点远的话一个来回都要一个多钟头,但考虑到租房不怎么方便,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上班地点距离自己远一点也不愿意搬家。说到他们的住房也是一大难题。杭州可能属于全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所以租房的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所了解的他们都住在一些离城区较偏远的地方,那边的地处偏僻,租房费用略便宜点,虽然与城区相比租房费用便宜,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每个月的租房费用都在将近一千左右,有63%的人表示都是选择和老乡合租。这样能降低点生活费用。通常的都是两三户人家合租一套出租房。
在谈到是否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通过这次调查,使我对他们的生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非常有感触。大多数人在我眼里都是很朴实憨厚的形象,他们淳朴善良,不怕辛苦与劳累,用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民工在城市里几乎生活在城市最底层,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安全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的可以说是拼了自己的命去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消费与支出。尽管在过去的时间里,媒体总是会爆料出很多农民工的负面新闻,谴责农民工的素质等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能积极的引导大家,多关注农民工问题。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等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工作不稳定出现失业等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事件。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杭州的媒体节目在这方面做得还挺好的,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是积极关注民生问题,帮助农民工解决各类难题。
民生最大的群体是农民。中国现在大约有两亿七千万农民工在各城市打工,乐谱七千万孩子随父母上学,587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亲人。如何保障民生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医疗,教育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里的求学的遭遇都让人唏嘘。每天辛苦劳累的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城市的建设者,但仍没有享受到某些权力。希望社会真能对这些民工有真正的关注,让他们享受合理的保障。关注民工,关注为我们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