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调查报告

按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群,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5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1%,而且我国的老年人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加。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年人口将高达4亿。

按照惯用的老龄化社会判断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或以上,我国在1999年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养老问题日渐突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多;

老年人口家庭特征与养老院发展现状

(一)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城市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为空巢家庭

(二)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村老年人尤为明显

(三)老年人住房自有化率较高,城镇老年家庭户住房自有化率超过90%

(四)部分老年人的住房不满足养老院设计的基本要求

(五)目前我国养老院仍以居家养老型为主

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增加

根据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6年,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比2000年增加7.7个百分点),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比2000年增加0.4个百分点),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估计目前超过一半老人家庭为空巢家庭。

老年人口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根据国家老龄委的调查,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比同期城镇人均总收入水平低7.5%;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比同期农村人均纯收入低24%。2006年,城市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为78.0%,平均每月为990元;农村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仅为4.8%,平均每月为684元。

老年人住房自有化率较高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的结果,2006年,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5.4%和56%,分别比2000年提高

7.8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从城镇不同年龄组家庭住房产权结构上看.2010年,户主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家庭户的住房自有化率为90.9%,高于其他年龄组家庭的住房自有化水平。其中,房改房是老年家庭户自有住房的主要组成部分

部分老年人的住房不满足养老院设计的基本要求

虽然老年人的住房自有化水平较高,但居住质量尚有很大改善空间,部分住房不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对建筑物的安全、卫生、适用等基本要求。如目前城镇老年人中还有一定比例住在六七十年代改装的简易楼,楼房里基本没有安装安全报警系统,楼道比较窄小并且多数没有电梯,楼栋无坡道设计等。

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

目前社会养老得益性较差,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有待普及和完善。国家目前推行的社会保障现状是:广覆盖,低保障,保而不包的政策

自我储蓄养老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整个城乡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据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对农村的调查,15%的家庭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掌握钱财是最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家庭养老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民族传统美德之体现。在现有经济条件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家庭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在城市占16.8%,在县城占38.1%,在农村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市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甚至是主要地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年轻人迫于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拒养老人的消极情绪增加。

35年前,中国老年人与儿童的比率是1:6。但是,从现在起到未来的35年里,这一关系将颠倒过来,老年和儿童的比率将变成2:1。届时,一个“银发中国”将取代目前这个“青春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受到“老年化”的冲击。我们依靠家庭养老还能持续多久。农村老人无从依靠

国家最新人口统计数据。65岁以上的老人中,64%与子女住在一起。在农村,这个比例还要高。年龄在60-64岁老年人,1/3的收入来自他们的子女;到75岁至85岁时,这个比例提高到75%和90%。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年轻人大量从乡下涌入城市,将使农村老人无法依靠子女。

目前我国养老院仍以居家养老型为主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引导。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要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2011年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养老院养老的优点

(一)能让老人有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二)能让老人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三)能让老人过上有规律的生活

四)能让老人容易找到志趣相同的伙伴。

(五)能让老人与子女间感情更融洽

养老院现存的缺点

(一)养老机构区域设置规划滞后

(二)总量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落后

(三)扶持政策难到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四)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缺失

制约养老院发展的一些客观条件

1.养老院优惠政策的不健全

2.养老院“投入大、周期长、周转慢、利润低”

3.缺少相关行业人才

第二篇:养老调查报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

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3、不断地开拓更多的养老方式,根据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种类的与之适合的养老方式,有效地节约社会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如:日本号召老年人发挥“余热”,美国提出“家园共享”结伴养老,英国采用异地养老,德国实行养老保险“转摊法”等。)

4、不断地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支持民间ngo组织的发展壮大,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娱乐方式。篇二:2015年中国养老市场深度调查报告2014-2019年中国养老市场前景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报告目录

在中国,老龄事业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非赢利性的。本报告中的“养老产业”是以高龄者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为目标,向老年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相关民间营利事业活动的总称。2012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部分大中城市核心区和部分地市老龄化程度也相继超过20%。2013年,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1年。未来的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老龄人口将达到800万,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中国老龄问题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老龄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单纯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的需求。面对老年人口的现状,中国未来还有可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购买服务甚至养老专项按揭贷款等手段加快解决老龄问题。养老正在突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区、市场化养老并存的局面,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养老产业开始走出一条与国际经验接轨的社会化、市场化的道路。2013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这对于我国拉动内需、化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长远看,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老年服务业的现代化,还将有力助推我国“绿色gdp”的增长,再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黄金期”。

智研咨询发布《2014-2019年中国养老市场前景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及老龄办发布的权威数据、资料,分析了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我国养老出现的新模式作出了详细介绍,重点分析了2013-2014年度涉及养老产业的企业发展现状,同时对各省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动态做了细致分析。最后报告对未来五年我国养老产业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投资建议,本报告对已进入养老产业或将进入养老产业的企业制定正确的竞争和投资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养老产业相关概述111.1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111.1.1养老事业的概念与特点111.1.2养老产业的起源和发展111.1.3西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区分111.2中国养老产业的特征分析121.2.1中国养老产业的定义和目标121.2.2养老产业的三维分类121.2.3中国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分析131.2.4中国养老产业和老龄事业的关系141.3中国养老产业的管理体制16第二章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182.1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182.1.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182.1.2《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182.1.3十七大《报告》中对养老的重视202.1.42012年部分省市养老服务政策汇总202.1.52013-2014年中国企业年金政策完善社保体系232.2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252.2.12012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概况252.2.22012年中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252.2.32013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现状282.2.42012年中国居民养老保险及社会福利状况292.2.52013-2014年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分析312.2.6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红利分析322.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人口环境分析342.3.12012年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分析342.3.22013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十一年382.3.3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392.4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412.4.1中国“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突出412.4.2中国老年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分析422.4.3中国多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22.4.4中国城镇化水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44第三章2013-2014年国内外典型养老模式比较及运行现状分析453.1国外养老模式的理论及典型模式分析453.1.1西方国家的三种养老模式理论的介绍453.1.2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理论的特点分析463.1.3美国实施的四种养老模式及运行机制分析473.1.4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及特点分析493.1.5日本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分析523.22013年国外主要国家老龄化发展对策分析563.2.1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563.2.2美国人养老的资金来源及变化特征分析593.2.32013年日本为养老欲改革税收制度653.2.42013年韩国正制订促进老龄人士就业措施653.2.52013年欧盟国家维持养老体系成焦点673.3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683.3.1改革开放前的养老服务体系概况683.3.2改革开放后养老服务的变化分析683.3.3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分析693.3.42012年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分析723.4中国主要养老模式和发展现状分析733.4.1家庭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743.4.2机构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743.4.3社区居家养老及发展现状分析75第四章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774.1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特点分析774.1.1中国养老产业长期以政府为主774.1.2中国养老机构多为非营利性机构784.1.3中国老年护理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794.1.4中国老年生活和护理用品市场发展滞后814.1.5中国老年休闲娱乐市场需求大824.1.6中国老年理财业正处于起步阶段824.2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动向分析834.2.12012年养老产业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834.2.2国家鼓励民企积极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844.2.3外资进军中国养老产业844.2.42013年中国异地养老产业兴起854.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中的问题探索864.3.1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运行分析864.3.2养老产业的盈利性分析874.3.3中国发展异地养老模式的科学性分析884.3.4中国养老产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894.4中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904.4.1养老产业应走社会化的道路904.4.2养老产业应走专业化发展道路914.4.3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府扶持建议924.4.4中国养老产业的现代型规划建议934.4.5积极开发中国养老行业咨询服务机构94第五章2013-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区域发展动态分析955.1上海市955.1.1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统计分析955.1.22012年上海养老产业发展概况965.1.32012年上海养老产业发展概况975.1.42012年上海老年大学发展特色分析995.1.32013年上海市启动多项养老项目1005.1.42012年上海首个民营资本养老项目分析1025.2北京市和天津市1035.2.12012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统计1035.2.22009-2012年天津将兴建13处老年社区1055.2.32013年天津将建高端老年服务产业区1065.2.42013年天津市养老护理型保姆需求热1075.3青岛市和重庆市1085.3.12012年青岛市老年人口及养老机构发展现状1085.3.22012年国家“爱晚工程”落户青岛1095.3.32013年重庆市将建国家级养老岛1115.4浙江省1125.4.12013年浙江省成为老龄化程度高的省份1125.4.22012年浙江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1135.4.32013年杭州市民企探索“出城养老”1145.5其他省市1155.5.12013年云南省结合旅游业发展养老产业1155.5.22012年四川省巴中市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探索116第六章国内外老年住宅业典型案例研究1176.1老年住宅相关概述1176.1.1老年住宅业的兴起1176.1.2国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的分类1176.1.3老年公寓的兴起和发展1186.1.4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的关系1186.2国外老年住宅典型案例分析1196.2.1美国的太阳城中心1196.2.2日本的港北新城1206.2.3欧洲的独立公寓1216.2.4英国的老年社区1226.2.5德国的养老社区1226.3中国养老住宅业的典型案例分析1236.3.1北京太阳城“以房养老”1236.3.2上海“异地养老”1236.3.3大连“候鸟式”养老1246.3.4天津“季节性”养老1246.3.5海外华人回国养老模式1246.3.6台湾的社区养老模式1256.3.7北京度假休闲养老1266.3.8江苏生态养老连锁1266.3.9浙江分时度假式养老1266.4中国老年公寓发展现状分析1276.4.1中国发展老年公寓的必要性分析1276.4.2中国老年公寓的主要发展类型分析1286.4.3中国社会力量办老年公寓的区域模式分析1306.4.4中国老年公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326.4.5促进中国老年公寓发展的对策建议1356.5中国老年住宅业发展现状分析1376.5.1中国老年住宅业进入起步阶段1376.5.2中国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现状分析1386.5.3中国老年住宅的功能特点分析1386.5.4中国老年住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396.5.5中国老年住宅业的发展建议140第七章2013-2014年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1417.1养老服务业相关概述1417.1.1养老服务业定义及特点1417.1.2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概述1417.1.3国外社区养老服务业的类型1427.1.4美国的老年服务业运营机制介绍1447.1.5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总结1457.2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1477.2.12012年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分析1477.2.2发展养老服务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分析1477.2.3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1487.3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1487.3.1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进展迅速1487.3.2中国各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1497.3.3完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建议1547.42013-2014年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分析1567.4.1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区域分布概况1567.4.2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影响因素分析1577.4.3中国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特点分析1587.4.4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难点分析1597.4.5中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建议1617.4.6日本社区养老服务对中国的启示1637.52013-2014年中国老年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1667.5.1中国老年旅游业发展历程分析1667.5.22012年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现状1677.5.32012年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受到重视1687.5.4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1687.5.5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1707.5.6中国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1707.5.7中国老年旅游用品市场现状分析1727.5.8开发老年旅游用品的设计建议1737.6中国其它养老服务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1757.6.1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175《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前言:社会实践的参加者:一帮大学同学。实践的主题:通过调查与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情况而让我们村里的子女以及干部懂得如何最优化最合理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让老年人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时间:2012年1月27—1月31日。地点:我所居住的那个村子。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养老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优缺点,

从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

(二)活动准备:由于我所在的农村地区人口比较多,所以我和一帮同学首

先选取一个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为重点调查目标。我们须向村委会那里得知目前我们这个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数;其次,我们了解了总体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状态;之后打听到村干部在致力于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所做的贡献。

(三)活动形式:

1.选取重点目标实地走访;

2.询问村干部实际农村养老实际情况;

3.查阅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从资料中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第一天上网先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我国农村养老的普遍状况和一些数据以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我们便来到了我所在的村委会向他们了解农村养老情况,同时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了农村里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状况。

2.实地了解情况。接下来的几天,我和一帮同学就一个个地到农村里有老年人居住的家里,仔细询问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况,儿女的赡养状况,村里的干部为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目前对生活的态度。

3.记录数据。我们把一些数据记录下来,之后再总结讨论农村养老中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我们汇总出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向当地的村委会提出。

二、调查资料

实践活动中的调查资料分为三部分。

(一)上网搜索到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我们了解到如今中国政府在农村养老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到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它的主

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目前我国农村8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000多万,占农业人口的10%以上,按照国际社会通行的标准,我国农村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家庭养老负担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从村委会那里得来的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我们村里的老人大约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占到了80%,“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于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我们村里的只要是农村户口的人都会享有医疗保险的福利,可惜的是,资金上报比例还是很少。

(三)实地走访所(转载于:养老调查报告)取得的资料。我们走访了很多位老人,还专门为那些“空巢”老人干了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发现有些老人还在以种地维持生计,有些老人则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靠村里的资助生活。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会有些消极,他们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为了不让儿女担心,隐瞒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实,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调查结果

(一)农村逐步呈现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安于靠种地维持生活,所以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加之如今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的建立后,很多老人的看病难得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农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断上涨,农村老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也接踵而来。

(二)政府、子女在农村养老问题中的表现1.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医疗保险为辅的制度,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村干部在资金保障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2.实行农村社会救济。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很多经济发达省市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已经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然我们省也不例外。我们村里的贫困老人都会获得村里的帮助,每个月也都会有几十元的保障。虽然这些钱远远不够他们的消费,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

3.虽然金钱可以给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们的精神活动更应被关心。调查走访中发现一般子女都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给父母钱财让他们安享晚年,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坚持在田间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简朴,开销甚少。闲暇时由于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而且村里对这方面也不是很重视,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什么集体活动。所以,不仅是村里的干部,还有他们的子女,不

能简单地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让老年人过的很好,其实不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

四、经验体会

(一)我们在选择做调查实践活动时,需要将我们的视野扩大,从影响到我们身边的事情开始考虑,即取材有针对性,要有意义,同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辩证的看待,从由表及里的思维着手,在这个主题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质是什么,更体会到了他们精神领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说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一帮同学们就做足了准备,我们不仅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资料,更是针对我们村的情况,找到了我们村里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资料。

(三)我觉得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都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要加强从上级到下级的执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处带给农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与合理,缺乏有力地监督保证。相关的《社会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台,可见这项机制仍未被列为法律条例,所以给执行带来了困难,因此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对受益缺乏信任感。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3.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居家养老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在及时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而照顾到了老年人“故土难迁”的习惯。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③可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④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

4、加快老年人文化娱乐、教育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建具有一定规模、满足不同老年人需要的、层次不同的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学习、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体、学习活动,街道办事处周周有活动、社区天天有活动,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鼓励职业教育机构设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医学、管理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食品用品开发等专业,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采取委托培养、政府资助的形式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