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支持实施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规范和加强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教〔2012〕429号)和《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豫财教〔2012〕429号)及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是省级财政安排的引导支持基层开展社会发展领域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综合集成示范的专项经费。

鼓励和引导其他资金投入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包括市县财政投入的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社会资金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各渠道资金按照省科技惠民计划的部署统筹安排和使用,并执行各提供方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突出重点,择优支持。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重点资助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领域,择优支持基层开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技术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水平;择优支持基层开展重点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公共服务领域转化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省科技惠民计划坚持政府引导、需求驱动,推进“政、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机制;坚持经费来源多元化原则,省级和市县财政共同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单位自筹等多元化投入。

(三)分级管理,明晰责权。省科技惠民计划实行省、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基层(县、区)分级管理,明晰项目经费管理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作为项目实施的市级组织单位,县级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单位)作为项目实施的基层组织单位。省直管试点县(市)科技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会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作为市级组织单位,同时也是基层组织单位,其项目可直接报省。

(四)专款专用,追踪问效。专项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信用管理和监督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面向结果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条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是在河南省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等,鼓励用户优先作为项目牵头单位。

第五条结合省科技惠民计划组织实施的要求和项目的特点,对于具有明确的可考核的产品目标和产业化目标的项目,应当实施后补助。对其他类型的项目,鼓励采用后补助方式。

第二章开支范围

第六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集成示范直接相关费用的补助支出。

第七条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主要包括技术引进费、技术开发费、技术应用示范费、科技服务费、培训费等。

(一)技术引进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引进新技术、新流程、新工艺,或购买专利等发生的费用。

(二)技术开发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有关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生产工艺流程改进、技术的适用性改进和创新等发生的费用。

(三)技术应用示范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开展技术转化应用、综合集成和示范等发生的费用。

技术开发费和技术应用示范费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及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等。

(四)科技服务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有关技术专家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咨询和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五)培训费。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发生的资料费、专家讲课费、场地租用费、学员食宿补助等费用。专项经费不得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福利支出,不得开支罚款、捐赠、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牟取私利。

第八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需由专项经费安排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预算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项目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项目预算应当全面反映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做到收支平衡。

第十条项目收入预算包括专项经费和其他来源资金。收入预算编制的要求: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项目目标和任务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专项经费和其他来源资金的投入结构、投入规模、使用方向和重点

(二)市县财政投入是项目其他来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收入预算时,应当明确市县财政投入的总量、投入方向、预算安排方式和预算安排进度等。

(三)基层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落实除财政投入以外的其他来源资金,并提供相关资金来源证明,明确到位时间与进度安排

(四)作为项目组织实施保障条件的现有实物资产不得列入收入预算

第十一条

项目支出预算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必要费用。支出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支出预算应当围绕项目确定的目标,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有科学的测算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以满足项目的合理需要

(二)项目牵头单位应当在基层组织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联合合作单位共同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在预算中分别列示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并申明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

(三)专项经费的支出预算应当单独列示

第十二条项目经费预算实行“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审模式。

一上。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合作单位(统称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部署和要求,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同时编制项目预算,报基层组织单位。

基层组织单位在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后按程序报送上一级组织单位。

市级组织单位对基层组织单位上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论证的同时,应当对项目预算进行评议,按有关要求向省科技厅、财政厅报送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并抄送省科技惠民计划相关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

一下。省科技厅商省财政厅及相关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相关机构对项目预算进行评估评审,提出预算安排建议,经省财政厅审核同意后,将拟安排预算额度反馈市级组织单位。

二上。市级组织单位根据核定的预算额度,组织基层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对申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完善项目预算,协调落实其他来源资金,并将修改后的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申报书上报省科技厅、财政厅。

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修改完善时,实施方案不得随意调整,市县财政投入等其他来源资金收入预算一般不得调减。

二下。省科技厅按照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将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报省财政厅。省财政厅审核后会同省科技厅正式批复项目预算,并抄送相关省级业务主管部门。

有关预算批复及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预算书是预算执行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