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群众路线教育“讲党课”活动中的讲话

同志们:

为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扎实推进“廉洁津市建设”,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堂廉政党课,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家廉洁自律、廉政勤政,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央打击腐败力度进一步加大,不仅打“苍蝇”,连着“老虎”一起打。去年年底的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腐败案,今年上半年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严重违纪案,涉及的是两位副省部级的官员,他们身居高位,本该为国家谋发展,为百姓谋福祉,却一朝失足,包括我市的杨某某、沈某某、张某某,让党痛心,让百姓寒心。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这里,我谈一些个人认识与体会,与大家共勉。

第一、廉政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形象问题,抓廉政建设就是树立形象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法治社会和民主时代,随着人们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传媒的加快发展,社会公众对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级官员的行为是越来越注意,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案件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热点。如近年来的“表哥”、“房姐”等热点案件。在这些腐败案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同时,最先影响到的是一个地方的形象。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前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问题,是我们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问题,归根结底一条,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问题,是人心向背的问题,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谈什么发展、我们为谁发展。所以,中央大力反腐倡廉,是抓到了关键、抓到了时候。在形象问题上,我认为有三方面值得注意:

1、廉政建设抓不好,我们就没有公信力。廉洁是公信力的基石,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而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公信力已经出现了危机,甚至降到了冰点。“司法腐败”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关于司法公信力危机的话题一再被人非议。今年八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爆出“法官集体招嫖事件”,陈雪明等四名法官,明目张胆,知法犯法,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抹黑了人民法院队伍的整体形象,据举报人倪某称,四月份就发现了赵明华等人涉嫌嫖娼并及时报了警,哪知道居然不了了之,他说:“通过这一次我就长经验了,以后再也不会报警,干脆自己找证据。”简单的几句话却给政府当头一棒,这难道还不是公信力危机。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说:“社会公众为什么不相信法院。因为你自身都不正。”《论语》中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清正之风,无疑是彰显公信力的一种表现。再看我市,今年来深入推进控违拆违工作,六月初召开了民情恳谈会,在听到“有些党员干部不光不带头,还起负作用,你叫群众怎么主动拆违”的呼声后,就感到政府公信力的危机,说明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部分扯后腿、拉关系、损害市委政府形象的坏典型。当然,先进典型也是有的,如护市社区书记贺正宏就拿自己的亲属“开刀”,做好劝导工作,迅速打开了控违拆违局面。但是,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以说,我们要建立公信力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破坏公信力顷刻之间就可以做到。

2、廉政建设抓不好,我们就没有执政力。近年来,我国腐败呈高发、密发态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让人惊心和痛心的是,贪腐人员的级别不断走高,省部级乃至更高层级官员也屡屡涉案。由此出现一个热门词汇——“腐治”,即以腐败的方式来打理政务,有人概括为“腐败与管治的结合,已经腐败化的官员,干脆将腐败化作治理的行为”。从单个“腐治”案例来看,它足以为害一方;从执政党执政的角度看,它严重侵蚀了执政力。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原市委书记薄熙来,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等案发,更是被贴上了“贪腐高官化”的标签。前不久被查处的山东省原副省长黄胜,曾在主政德州期间卖官敛财,将任下的德州变成官帽交易场,成了典型的“腐治”。他上任德州不久,便很快从“为市民干了很多实事好事”蜕变为明码标价买官卖官,比如县委书记30万,县里某个局的局长10万,最低价码是副镇长,5万。诸如此类的官员将地方治理变成赤裸裸的“腐治”,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又怎能得到保障。十八大报告罕见地将腐败提升到“可致亡党亡国”的高度,并非危言耸听,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就是腐败导致“亡党亡国”的铁证,他们最大的教训是:腐败若不能得到有效扼杀,人民最终是不会认同执政党的。殷鉴不远,廉政建设抓不好,我们的执政力将大受影响。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1、影响发展环境。主要表现在。暗箱操作,不公开不透明。就是利用权力在幕后干预正常的办事程序,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而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个人的利益。徇私舞弊,不公平不公正。主要表现就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特别是部分地方的执法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随意执法甚至违法乱纪,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和痛恨的。上个月,省里就通报了8起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典型案件。甚至常德市也名列其中,鼎城区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在2013年4月至6月间集中检查该区企业116家,违反涉企检查规定,收取企业排污费未按规定核定和公示,而进行协商收费。这些腐败案件,给投资者和企业老板的感觉,就是投资和办事的成本、成功率不可预测,包括招标、收费、税收、处罚以及办事时间等,往往办事最先想到的不是走正常程序办理,而是习惯性地会想到“找什么人才能摆平这件事”“通过什么渠道才能与这些人拉扯上关系”,这对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2、影响投资信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廉政建设抓得好,就会对投资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前不久,一名外商到湘西自治州经济开发区考察完项目投资,在湘西自治州委食堂吃了普通的“四菜一汤”后,就签下了投资协议,临别前客商握住该州纪委书记、监察局局长肖保林的手感慨地说:“我走遍大江南北,签了不少投资协议,还是第一次吃食堂,贵地办事高效,勤俭节约的务实精神既令我难忘,也令我投资放心。”这件事虽不大,却说明了清廉公正的发展环境才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发展。另一方面,廉政建设抓的差,就会对投资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东盟有关机构分析了越南近几年来吸引外国投资比较少的原因,他们发现一个问题,2000—2004年,越南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在东盟6个主要成员国中排第五,按照“透明国际”公布的数字,同期越南的清廉指数在上述六国中也是排第五,基本上清廉程度与投资排位是相近的。1999年8月,胡志明市人民法院审理了越南建国以来被告人数最多、国家损失最大的一起经济案件。该案77名被告涉及地下信贷交易,用来进行土地投机买卖,使国家损失了2.8亿美元。1999年,越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86.7亿美元。这就意味着,仅这一个案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到了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1%,全世界没有此例,唯独越南。

3、影响项目建设。“透明国际”的一份报告专门列出了全球6宗大型工程都存在腐败现象。这6项工程分别是:投入20亿美元的菲律宾“巴丹核电站”工程、世界银行支持的阿根廷—巴拉圭边境“亚西雷塔水电站”、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巴贡水电站”工程、乌干达“布加加里大坝”工程、非洲莱索托“高地水利工程”、德国“科隆垃圾焚烧厂”。特别是几个水利工程刚刚上马就停下来,有些运作完毕之后长期得不到效益。像这些案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伴随腐败现象,都跟政府有关官员送过贿赂。这样的例子国内也比比皆是。上个月,重庆正在建的丰都长江二桥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坍塌,造成11人失踪,有可能遇难,百姓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其中有猫腻,是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