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教科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财政教科文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的部署,传达贯彻全国财政教科文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我省财政教科文工作,研究布置2009年我省财政教科文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研究。
一、2008年全省财政教科文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绩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先后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8.30”攀枝花—会理地震、“9.24”暴雨洪涝等一系列特大和重大自然灾害的袭击,还经受了藏区维稳、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抗震救灾、促进发展、保障民生和维护稳定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全省财政教科文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围绕大局,立足本职,奋勇拼搏,扎实工作,在支持抗震救灾、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力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成绩显著。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经济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破坏,灾区各类教科文单位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灾害发生后,灾区各级财政教科文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紧急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战斗。大家坚守岗位,超常努力,无私奉献,对各类教科文单位的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一是快速反应,深入灾区了解灾情,收集灾损信息,积极向上级汇报争取资金支持。二是迅速筹集下拨抗震救灾应急资金。5月15日,省财政厅拨付了第一批省级财政教育抗震救灾资金1570万元,5月18日,拨付了第一批中央财政教育抗震救灾资金5000万元,重点保证灾区学校师生的应急临时安置、重置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资金需要。三是会同各教科文主管部门调整支出结构,挖掘潜力,压缩公用经费,整合资源,大力支持抗震救灾。仅省级就统筹调整各种教科文专项资金1.09亿元,支持重灾区抗震救灾。轻灾区和其他地区加强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已下达的校舍维修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多种专项资金,优先用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四是在中央财政的大力帮助下,各级财政努力筹措24.85亿元资金,专项支持39个国定重灾县及时开展中小学校舍维修加固和教学仪器设备重置工作,并开展专项督查指导,为确保灾区所有中小学校在9月1日全面复学复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认真贯彻地震灾区“教育特别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了重灾区困难大学生和高职生、高中生和中职生免除学费的政策,大幅度提高了重灾区大学生、高职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面,对重灾区所有农村和城市困难大学生、高职生增发了春季学期震后三个月国家助学金。认真落实了子女死亡或伤残计划生育家庭免费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的资助政策。六是针对具体问题,特事特办。省厅会同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指示精神,使用社会捐赠资金安排539万元,为汶川地震灾区异地复课学生免费提供了10万套校服。省财政专项安排1500万元,对省统一组织的汶川县跨市州复课学生,给予每生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费,保证了异地复学学生的基本生活。入冬前,为解决学生安全越冬问题,省财政主动建议并专项安排1140万元,为高寒山区和重灾区板房学校的学生购买取暖物资。为及时补充灾区学校师资力量,保证灾区学校正常教学的需要,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特别为11个极重灾县安排了364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指标。
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共计拨付全省教科文系统各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18.6亿元(教科文处下达30亿元、预算处下达88.6亿元),灾区各级财政部门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无灾地区的财政部门也给予了无私的支援。总之,在中央财政的巨大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省各级的共同努力,为我省教科文体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抢险应急、救助资助和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期实现了中小学校在秋季学期按照“一个不少、安安全全、干干净净”的要求全面复学复课,“两次高考”顺利进行,秋季学期灾区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灾区家庭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高寒山区和重灾县板房学校学生安全越冬,各类公共文化体育广电等设施和公共服务迅速恢复运转,有力地促进了灾区社会稳定,在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代表黄锦生厅长和其他厅领导,向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向全省财政教科文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二)落实投入政策,保障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成效明显。
2008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通过自身预算安排和争取中央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教科文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省财政教科文投入达到456亿元,比上年的363亿元增加93亿元,增长25.57%,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12.6个百分点,确保了教育、科技的法定增长和文化、计生的规定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全省教科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教育方面。2008年,全省财政教育投入为369亿元,比2007年增长25.94%,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12.9个百分点。国家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教育项目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2008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省实现了向全部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了生活费补助范围。还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校舍维修改造资金补助标准。全年共投入经费65.36亿元(中央财政44.94亿元,省财政11.75亿元,市县财政8.67亿元)。全省共有945.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93%。140万民贫困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占寄宿生总数的58%。农村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平均提高到每生每年263元、初中平均提高到每生每年403元。“中西部农村初中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震后中小学维修加固等工程结合实施,全年共改造维修危房288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98万平方米。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保障教师工资和现有津补贴政策的资金需要,促进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是城市免除学杂费工作全面落实。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启动了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工作,各级财政共投入经费1.69亿元,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95.4万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还为2.64万享受城市低保和因灾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并补助了生活费。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收费。
三是高校及中职学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我省在认真执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和学校内部助学制度基础上,启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从制度构架上进一步完善了助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了解决高校、高中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能力。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共安排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14.19亿元,全省共有1233名学生获得每年八千元的国家奖学金,有2.4万名学生获得每年五千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有22.4万名高校学生获得每年两千元的国家助学金,获得资助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31%。有69万名中职学生(含8.9万名技校学生)获得每年一千五百元的国家助学金,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0%。另外,为减轻物价上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的影响,中央和省财政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1.33亿的临时生活补助经费,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稳定。
四是启动了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08年,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川府发[2008]14号)的要求,省财政安排职教攻坚专项经费1.56亿元,专项用于7.8万名六类中职学生及藏区(甘孜州、阿坝州和木里县)中职学生免除学杂费和25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此外,省厅还主动帮助成都、德阳、绵阳三市承办的甘孜高中班学生参加了当地居民医疗保险,解除了藏族学生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
2.科技方面。2008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为25.82亿元,比2007年增长24.13%,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11.1个百分点。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是积极支持科技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8年,省财政投入1.19亿元,以重点产品、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为重点,支持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对30个高新技术创新产品给予了支持。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4300万元,支持电力、冶金等七个行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了28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23项技术攻关。安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300万元,支持科研单位及企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安排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5000万元,支持绵阳科技城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自主创新相关财税政策,加大了对带动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
二是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促进了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2008年,中央和省共安排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运行维护和开放共享经费1500万元,推动了我省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及开放运行。省财政安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资金1500万元,支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信息平台、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资源共享平台和微生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完成了我省和西南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门户网站服务系统的建设,建成西南地区农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和四川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涵盖国内外现有多种权威数据资源的平台,全省近30个市州县科技局、情报所、专业情报所实现了免费远程数据资源共享,支持成都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建成一个国内领先的新药安全性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承担国内外新药安全性研究试验200余项,合同金额达到5000万以上。
三是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了“四川创新团队”试点工作。2008年,各有关地区财政部门认真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持了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49个项目的研究开发。省财政会同省农业厅联合启动了“四川创新团队”试点工作,支持启动了马铃薯和茶叶两个试点项目的研究开发。我省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地方创新团队工作,得到了财政部、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四是积极支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和服务民生工程科技专项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中央和省共安排相关专项资金4700万元,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站(栏、员)等惠民工程的实施。积极支持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若尔盖湿地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开局良好。通过对103个农技协、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实施奖励,支持新建农技协519个、街道科协组织109个、科普画廊670米等建设工作,使科普宣传的受益人数达到758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素质。
3.文化体育方面。2008年,全省财政文体广投入为3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7%,比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7.9个百分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是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共安排资金4.76亿元,继续大力支持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年完成9615个“村村通”工程和600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近45万场次,观众达8000万人次。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分中心和市县级支中心建设,推动乡村农村信息资源平台的共建和整合,为灾区文化重建、送文化下乡和流动舞台车配送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群众和地震灾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看电影、看书、看戏等文化生活困难的问题。2008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近1亿元,重点支持了省级和部分市县级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等维修改造和设备购置项目210个,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我省首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国家有关部署,我省邓小平故居陈列馆、朱德故居纪念馆等12家博物馆、纪念馆,从2008年4月1日起,全部实行了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在中央财政补助门票收入和一部分运转费增量的基础上,地方财政落实了其余运转费增量所需资金,保证了“两馆”正常运行。2008年,中央和省共安排6600万元用于免费开放的专项补助,省厅还争取了中央专款1100万元,对5个首批免费开放馆的陈列布展进行了改造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近一年来,观众人数大幅度增加,博物馆功能得到有效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积极支持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努力增加投入,保证了地震灾区文物和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本需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改革。省厅还积极参与了省新华发行集团和省出版集团改制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省级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了26个省级文化产业和灾后重建项目。
四是大力支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2008年,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北京奥运会,共安排经费8000多万元,有力地保证了奥运备战、参赛、火炬传递和运动员奖励的经费需要。我省火炬传递成功举行,我省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夺得了4金3银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中央和省财政投入资金1.3亿元,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8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00条,支持了部分市州一批重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4.人口计划生育方面。2008年,全省财政计划生育投入为24.4亿元,比年增长19.4%。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利益导向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一是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2008年,我省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女性享受奖励扶助的年龄提前至58岁,扩大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覆盖面,中央和省安排奖扶助制度资金2.22亿元,受惠目标人群达到41.2万人。安排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资金1000万元,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目标家庭3350户。
二是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从2008年起,对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家庭及独生子女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自女方年满49周岁起,由政府每人每月给予100元扶助金;独生子女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每人每月发给80元扶助金。2008年,中央和省共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
三是在汶川地震灾区全面启动计划生育再生育技术服务。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安排专款1亿元,免费为地震灾区符合政策的拟再生育夫妇提供孕前、孕期和分娩三个阶段的再生育技术服务。目前,灾区已有900多名拟再生育妇女成功怀孕。这项政策既受到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总之,2008年我省财政教科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希望各级财政教科文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扎实做好2009年全省财政教科文工作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要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希望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财政教科文战线的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培养和使用。广大干部要自觉努力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学习财政财务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流的干部队伍,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同志们。
2008年我省财政教科文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我省财政教科文工作艰巨而繁重。我们一定要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和“两个加快”的战略部署,继续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促进我省各项教科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