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派出所关于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深化打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刘沛林

近几年来湖南城市化以年均1.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推进,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元,湖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县域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县乡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加速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加快新型田园城市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

目前全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农业大省仍是湖南最基本的省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是全省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仍是全省城乡发展、人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县域中小城市亟须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城镇经济发展不协调。总体呈现“湘中塌陷,湘西滞后,湘北、湘南发展速度较慢,湘东发展明显加快”的城镇发展格局。

2.边界城市发展不容乐观。一些边界城市少数民族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产出效益比很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发育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足。

3.县域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弱。县域城市经济的局限性还很明显,总体经济规模偏小,发展相对较慢。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同程度存在“县城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像村庄一样,自来水、下水道、消防通道欠缺,街道路面有待硬化,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等问题。

5.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在第

二、三产业中,县域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不快

6.城市特色形象不明显。由于历史等原因,能够体现县域城市特色的文物大多遭到严重破坏,或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县城特色很难彰显。

7.县域城市规划有待完善。一些县城被“过度规划”,一些县城则“规划不足”,一些县域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县城更没有自己的定位规划,“照搬仿套别人的经验和城市规划,邻县互相攀比,贪大求洋”等问题亟须解决。

二、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建设“新型田园城市”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应该吸收农村的优点。而这里的“新型田园城市”概念,强调的是城乡一体,是指多中心生态城市与城镇化乡村地带紧密结合的新型城市群,是为安排健康生活和工业而建设的城镇,它围绕大城市、连接城乡、被生态带所包围,具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功能和相对分散、独立自足的特点,具有后续发展空间,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可实现现代化城市生活与清静田园生活的有机结合。

1.城市结构。在较大区域内建立若干个绿色城市;城市之间为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田园区域;空间结构上呈现为城市与田园相间的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多中心城镇聚合区。

2.城市规模。每个城市的土地面积一般不超过5万亩,居住人口平均密度为15—20人/亩,当城市达到极限规模时,应抑制增长,其过量部分由邻近城市来接纳,邻近城市采取相应的刺激政策吸纳人口。

3.城市交通。城市外部交通便捷通畅;城市内部交通完善,有快车道和慢车道之分,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系统来相互联系。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9.城市形象。塑造县域城市形象,打造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金名片,提升软实力。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形象建设初见端倪,城市形象建设逐步形成体系,构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形象,有助于促进湖南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对外交流的旗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助推器。重点要在政府形象、企业形象、公众形象、社会形象、形象识别等方面下功夫。

10.试点示范。选取若干市域和县域城市为试点,推进新型田园城市的试点工作,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将生态城乡建设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开展新型田园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在此过程中,把“新型田园城市”这一先进的城市与区域建设理念,融入到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县域中小城市扩容提质的探索实践中来,开展新型田园城市建设规划工作,建立新型田园城市建设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

(作者系湖南省衡阳师范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