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引进调研文章
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问题
调研报告
中共花垣县委组织部课题组
(2011年7月)
一、基本情况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对实施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人才队伍已有一定数量规模,为建设和谐花垣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和具有技术职称(等级)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0332名,占全县户籍人口的3.69%,其中党政人才2626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1名,专业技术人才4299名,技能人才788名,农村实用人才2478名,社会工作人才60名。他们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当前,花垣人才队伍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征。
1、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各项措施的落实,全县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六类人才”总量已达到10332人,与“十一五”初相比增加742人,增长7.18%。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
2、人才年龄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县人才队伍中,30岁
至50岁所占比例为60.3%,比2006年高出2.8个百分点;51岁以上所占比例比2006年减少2.1个百分点。全县人才队伍趋于年轻化。
3、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人才队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128名,大学专科学历4152名,中专(高中)及以下学历5052名,分别占总数的20.6%、40.2%、39.2%。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55.7%上升到2011年的60.4%,提高4.7个百分点。全县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不断改善,文化程度不断提升。
4、人才资源开发不断加快。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紧急人才的需求,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公开选拔高学历优秀人才的力度,增强了我县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全县共选拔引进各类人才912人,其中:研究生17人,本科生482人,专科生413人,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和乡镇站所。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坚持原则,构建重才爱才新格局
1、树立人才强县理念,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县委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全面推行“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战略,建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积极发挥领导机构作用,坚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部门人才工作汇报,及时掌握人才动向,预测人才趋势,研究工作对策,强化对人才
工作的领导。为加强宏观指导,做好人才工作全面科学谋划,起草了《花垣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县人才发展目标。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制定出台了《花垣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关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人才工作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工作联络员。此外,县委将人才工作作为年终考核内容,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督促检查,加强协调指导。对人才工作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及时推广,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制定改进措施,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人才工作的合力。
3、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推动人才工作开展。县委组织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指导全县人才工作日常事务开展。通过成立专家工作室、县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县人才劳动力市场,建立花垣人才网等,积极为县内外人才就业创业搭建桥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人才供求关系,努力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搭建互动服务平台。
(二)拓宽领域,引进人才,探索发挥作用新途径
1、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聚集人才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我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惠民”的发展思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
力改善软件硬件环境;整顿人才市场秩序,减化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办公、公示制、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人才政策,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为吸引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制定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党政机关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户籍迁移、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3、搭建平台助推人才成长。一是依托重大项目吸引人才。抓住三立集团、东锰集团、振兴公司、太丰公司、强桦公司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高新科技项目落户的契机,积极引进人才,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三立集团自1998年8月成立以来,引进人才87名,太丰公司引进人才62名,两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接纳人才。通过编制人才供求预测、定期发布供求信息、举办人才集市、组团赴省内外招聘等措施,吸引各类实用人才。据初步统计,2006年至2011年6月已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5场次,16余家次单位、近300人次入市交流。组织28余家次用人单位赴外地招聘各类急需人才458人。三是通过招考选拔人才。扎实开展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2006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招考公务员83名,招考事
业单位人员641名。下基层招考3次,共63人,其中研究生2名,59名本科生,2名大专生(当村干部两年以上),来我县服务或工作的柔性人才269人次。此外,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引进156名大学生来花垣服务,充实了基层党政工作力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历人才培养。针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化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二要大力发展中等职工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县职业技术学校及劳动部门等其他培训机构,加强对现有青工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新生劳动力的培养,使他们掌握1—2项专业技术和实用技术。三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推行全员培训。要以党校、现代运程教育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等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使他们拓展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完善机制,发掘潜能,发挥人才最佳效益。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形成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的倾斜体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二要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建立以知识、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建立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并落实相应的待遇,规定权力和义务,增强其责任感。三要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
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资助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保证人才开发投入不断增长。加大政府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不断增加人才开发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紧缺人才的引进、资助、培训等;建立奖励基金,对优秀人才给予必要的奖励;建立教育培训基金,扩大教育培训的规模和档次,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四要逐步完善服务机制。人才相关单位在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奖金、技术倾斜和扶持,为人才的科学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人才把产业做大做强。要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才真正体会到领导重视、社会关心,充分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激发人才报效花垣、建设花垣的热情,为振兴花垣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