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研机构创建自评报告

创建市级教育示范乡镇

茌平县茌平镇中学自评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始建于1978年,位于茌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枣乡街中段,占地近百亩。校园分为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区域。学校现有47个教学班,在籍学生总数为2200余人。现有教职工236人,专职教师175人,其中高级教师27人,中级教师147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市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15人,6人获省级优质课,市、县级优质课、教学能手144人次。初步办成了一所环境整洁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教育质量上乘、城区百姓满意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茌平县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

二、硬件建设情况

在振兴街道办事处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于1997年和2002年先后建起了两座高标准综合教学大楼,近几年,街道办事处逐年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学校先后又建起了一座学生公寓,六座教工宿舍楼,一座综合楼;高标准改造了400米操场,建有5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一个足球场。配备了全县一流的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建设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教室、语音室、图书室、教工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劳技教室、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专用功能室。建微机室3座,所有科室、功能室微机全部实现了宽带上网。2007年9月又新建成一座集餐厅、大型阶梯会议室于一体,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自从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出《关于创建市级教育示范乡镇的通知》后,我们以示范镇的创建为契机,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照评估标准,查找差距,积极整改和规范。街道办事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努力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加强建设,学校用房及各实验室、功能室、器材室、图书室、微机室等的配备均已达到山东省中小学建设与配备的一类标准。学校校园布局更加合理,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和个性,做到了净

化、绿化、美化、人文化,走进学校,整个校园整齐、和谐、美观、大方,

充满蓬勃向上的气息。

三、教育教学管理情况

1、健全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提高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学校率先

在全县中小学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层领导实行

竞聘上岗,着力培养一支“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的干部队伍,学校

健全了工作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每年干部评议、选聘,能者上、庸者下,

每个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他们本着“为

学校服务、为教师的需要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原则,身先士卒,

发扬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始终保持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在每项工作中,

领导班子都是冲在前面,大家精诚团结,步调一致,都能做到“边缘”的

工作主动干,渗透的工作结合干,分外的工作帮着干。精良的干部队伍为

我校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创造了先决条件。

2、优化教师队伍,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最美的风景不是大楼,而是德才兼备、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教师。

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

基石。围绕教育示范乡镇的创建,我校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构建一支师德

高尚、业务精湛的现代教师队伍

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始终以“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

博、品质高尚、精于教学、勤于育人”为目标,建设好学校的师资队伍。

学校狠抓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深入推进师表工程,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

“十爱八不准”活动,每年开展师德演讲比赛。每人必写师德报告、每人

必须在年级组进行师德演讲,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读书笔记不少于25000字,

广泛开展读书看报活动。增强了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

感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②加强教师理论业务学习。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

教学观念,每位教师每学期理论笔记不少于一万字,听评课不少于三十节,

每位教师必须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学校先后组织了新课程、普

通话、课件制作、电脑操作技能、两笔一画基本功训练等培训活动,鼓励

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类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具备现代教

育能力的教师队伍。

③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学校兼顾现实与长远目标,近二年不惜物力、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首先,继续争取政府的支持,提高办学条件。有些设施需要及时维修,我们将依靠自身力量和政府支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使之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其次,调整师资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第三,要开发课程的资源,全面建设校本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还不完善。要在实践中认真进行校本课程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充分和广阔的空间,力争在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