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第二篇: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交流讨论,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难点: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教法:

讲解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分析法启发法等。学法。

讨论法、交流合作法、对话法、调查访问法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节日猜想

1.知道《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是眼花缭乱,什么都是那样新鲜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课题)2.让我们赶紧到园子里逛一逛吧。

3.噢,他们原来在玩猜诗歌说习俗的游戏,(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猜出来的都是些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可真多呀。那今天咱们就先去节日园看一看。

二、节日探秘

(一)端午节

1.你们看,前面就是"节日民俗园",里面的人可真多,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但进去得买票,这个票也真奇怪,你要猜出门上的对联写的是什么节日,我们才能走进去。谁能回答。我们大家进去就靠你了。(㈡⒈看到对联,你想这是什么节日,锣鼓声响是在干什么呢。⒉提到端午,你脑海里会想到什么。

⒊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播放视频《端午节由来》“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教师播放“话说屈原”)

⒋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请大家读课本30—31页的内容。学生汇报。适时出示资料。

5、儿歌小结: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二)话“立春”

(1)(教师出示“二十四节气歌”)学生齐读后说说二十四节气有哪些。(2)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在秦汉间完全确立,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你知道立春的定义吗。学生自由说

(3)在民间,很多地区会在“立春”时开展一些有趣的民俗活动。你知道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播放“立春民俗活动”)

(4)学生自由讲述对二十四节气中其他节气及其民风、民俗活动的了解。

3.赶“集市”(1)(教师播放“赶集”)有赶集经历的学生讲述赶集时的见闻和感受。(2)教师播放赶“集市”)学生了解赶集是我国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习俗。4中秋节

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中秋节,你们准备怎么过。(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2)赏月

师。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惬意啊。

如今,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

(板书: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

3、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想对他们都说些什么。

4、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他们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让我们一起在绵绵的思乡曲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6、

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板书:文化传真情)

三、节日畅想

1、儿歌小结。今天大家了解了许多的节日习俗,老师也把自己小时候的一首节日歌谣送给大家。(出示歌谣)

2、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成为法定假日。但是我们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去了解她,继承她,因为,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出示)

2布置作业:了解家乡的其他传统习俗。板书设计:

华夏多民风习俗各不同节日大观园文化传真情

民风民俗大观园

第三篇:民风民俗大观园民风民俗大观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进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此外,在具体点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教学难点:

资料的搜集方式要多样(查资料、询问、实地采访等),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声像的),资料的呈现要有效。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些调查

教师:广泛搜集本地民间风俗的视频、文本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感受风俗

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笑一笑

2.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换下的乳牙丢哪了。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3.教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讲究啊。那么你们相信吗。(学生:不相信。)是啊,尽管不信,但是我们还照做不误,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导入、揭题

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课件出示文字:民风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几秒以后在这之上出示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课件播放赛龙舟:图片加声音)看到这场面,你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学生:端午节)

(板书

端午)

2.那你知道,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插艾叶、吃五黄、挂丝线)(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图片)

评价语:是啊,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五花八门的粽子令人垂涎欲滴;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香囊能驱邪;艾草能驱蚊;这五黄分别为:一起读读„„3.教师:是啊,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课前,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就请他们把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1。我听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就是我搜集到的屈原的故事。(课件播放屈原故事)

学生2。我听说端午吃五黄、挂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灾,赛龙舟是为了保平安。下面大家跟我一起读读这首诗歌吧。(课件出示《开船送瘟诀歌》)

出示《开船送瘟诀歌(吹牛角)》。牛角声声震天响,押送瘟殃开了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茅山过,收起野鬼上龙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一船划往云中过,风雪冰雹瘟殃尽上船。所有的瘟殃都收尽,一船开往海龙王。我把殃灾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

学生3。我还知道更古老的传说呢。——说端午是“龙神的节日”。(生讲述故事)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蛟龙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虎毒不食子”,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祭的形式之一。

4.师小结。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柯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湖南省汨罗市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课件看录像《我们这样过端午》)

5.每个地方由于过端午的习俗不同,所以端午又有很多的别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快乐对对碰”,看看你能找到几个端午的别名。请同学上来先读出别名再用鼠标点击。

(课件

快乐对对碰)

端阳节、团圆节、端五节、拜月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登高节、天中节、地腊、寒食节、诗人节、龙日。

三、走进其他民风民俗

过渡。光一个端午就蕴藏着如此多的风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他民风民俗更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去书上汲取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吧。

1.自学

师。打开书本,翻到第33面。

2.反馈

师。向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打春”图片,并岁图片出示文字:人们用麦秸和纸扎成披红戴绿、头插金花的“春神”,鞭打泥塑的“春牛”,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板书:立春)评价: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春的习俗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们家乡在立春时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不能吵架、不能理发、不能打碎东西等)

其他省市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师:除了了解了“立春”的习俗,还有什么收获。(生:春节“舞龙灯”)

(板书:舞龙灯)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91亩)

2、新民居区:112667平方米(169亩)

3、生态农业休闲区:132667平方米(199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