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建“和谐银行”的策略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银行”,同时,“和谐银行”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业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构建任务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拟对“和谐银行”创建策略作一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创建“和谐银行”。和谐银行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构建和谐银行的主体,也是和谐银行的最终受益者,以人为本乃是构建和谐银行的核心价值所系。“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和中心,在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业务发展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与银行和谐相处,才能激发其创业、创新、创造的活力,使一切有利于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银行才能渐入和谐状态。一是要把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真正做到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二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通过对人的自觉、自主、自立、自强、自由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人的个性活力竞相迸发。其次,要通过建立学习型银行,对从业人员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促进其知识和理念的现代化,实现“智力投入”向生产力的转化。再次,要通过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推进人的社会化,把控制道德风险的关口前移。为此,必须发挥党委职能部门作用,重视做好工、青、妇工作。三是要推行民主管理。要全面推行包括财务、用人等方面的行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尊重并维护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促进决策的民主化。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维护好效率优先下的公平,在利益共享中创建“和谐银行”。如果说,做蛋糕直接关系到“和谐银行”根基是否坚实,那么,切蛋糕则牵动着“和谐银行”最敏感的神经。因为,利益乃是诱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当前,农业银行改革和发展已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平均主义不是“和谐银行”,两极分化更不是“和谐银行”,“和谐银行”应是一个利益协调的银行,是一个公平的银行,公平与公正乃是“和谐银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为此,如何妥善解决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业已成为创建和谐银行所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对于保持稳定与和谐,减少风险和动荡,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注重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不公平会制约和影响效率,只有实现公平,才有利于争取更大效率。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公平,不可能是绝对的公平,而是二次、三次分配所注重的公平,是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二是要努力消除产生不公的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因素。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环境和条件。我们要面向现实,自上而下对现有的人事、分配等政策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对其中明显有失公平公正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尽可能消除或淡化不合理的条款,以便构筑一种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三是要从制度上保证每一个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进一步完善绩效挂钩考核,按照责任、风险、贡献大小和工作复杂程度,在确立不同岗位工资的基础上,重点按工作业绩分配工资,对部分高管人员和特殊岗位的科技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整合工资、保险、福利、培训等费用资源,做到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此外,还要从经济、政治全方位出发长远地考虑公平问题,从制度、政策、办法上营造公平的环境。四是要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尽可能在二次、三次分配中体现公平,切实解决好相对贫困员工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人人参与的保障制度,当前,尤其要尽快健全补充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机制,为困难职工编织一个可靠的安全网。尤其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特困职工档案,对有重大疾病和特殊困难的员工,通过“送温暖基金”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金融生态建设中创建“和谐银行”。从哲学上讲,和谐是矛盾的动态统一,创建“和谐银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和谐银行”是银行改革、发展、稳定的矛盾统一,改革可以促和谐、发展可以固和谐、以稳定可以保和谐,反之亦然,一个事故不断发生、风险不断累积的银行是难言“和谐”的。这一矛盾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因此,构建“和谐银行”,对内意味着求安定,对外意味着求安全。一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员工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中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更加注重通过发展来解决人员富余问题,真正做到有情分流,有情操作。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满腔热忱地做好接待、答复和处置工作。二是要推行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深化风险经理制度,加强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力度,前移风险管理关口。要强化“亚健康”存量贷款预警监控,优化系统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关联风险的管理,延伸风险管理范围。要改进风险管理技术,构建起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要注重对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成本机制、内控机制、补偿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等的完善。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wm338.com网。三是要立足于“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稳定预警机制和危机应急机制。要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提前预测可能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金融突发性事件、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取得地方政府和上级行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制和案件查防工作责任制,确保不发生大案要案。四是要积极推进金融安全区建设,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和谐银行是银行内生机制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有序统一和良性互动。要紧紧围绕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总体目标,依靠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维护地方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商业银行自身要树立金融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以服务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在自身做好诚信的表率的同时,积极推动地方信用环境整治工作,将信用县(市)、信用乡(村)、信用社区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共同价值构建中创建“和谐银行”。“和谐银行”的创建,需要硬的更硬,软的更软,所谓“硬的更硬”,就是要加速物质文明的建设,经营实力不断扩大;所谓“软的更软”,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高软实力。当前,尤其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银行”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的和谐发展固然要靠有效的经营机制,同时还需要用一种精神的力量、共同的价值观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并给予持久的内在的力量,而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力量去统一人的思想和行动。实践证明,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一是要明确农业银行的发展远景。招行提出的“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目标,令人振奋,给人信心。这一做法很值得深思。建议各商业银行结合股份制改革的态势,尽快研究推出相应的口号、定位、目标和规划。二是要尽快推出有时代特色和商业银行自身特征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作规则和有力的实施保障系统,使文化的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三是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在当前商业银行改革前景不明朗、人才争夺白热化的情况下,尤其要尽快将这项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此培育员工的归宿感。四是要注重将企业文化建设延伸到家庭。和谐家庭在“和谐银行”创建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家庭,组织开展学习家庭、和睦家庭、绿色家庭、才艺家庭等“魅力家庭”评选活动。五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负责任企业”的公众形象。要持之以恒地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通过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