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王成丽

摘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议题。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中华文华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育传承保护

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背景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印记。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的文化既是沟通本民族成员的心理的纽带,也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悠久的历史,更有独步世界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生命源泉,使得中华文明能历经劫难而不衰,中华民族能历经劫难而不倒。

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唯一绵延至五千今的中华文明,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风雨波涛,走进二十世纪时,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以致出现了建立中医药体系的国度,却没有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系统音乐教育的国度,却被误认为是“没有音乐的国家”,民族自信在消逝,民族自卑在滋生。

因此,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前途。

二、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自2001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地掀起了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开发的热潮。但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探索中,面临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的发展上,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各自为阵,条块分割,未能整合力量,形成合力。

以学校教育为途径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虽然已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共识,但对如何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选择地对年青一代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缺乏明确的回答,更缺少长远的规划。

在教材配备上,没有可供学校教育选择的教材供参考,以致教育教学活动处于自行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序局面。

根据现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仅限于特定地区和特定学校,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具有全国性的相对的统一性,这就出现执行相对统一性的学校教学计划与增加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内容的冲突。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建立起组织完备、功能健全、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与民间人士的各自优势,加强、加快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以供学校教育及后人研习之需

(四)建立让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走进课堂教学,让学校教育的专业教师走进民间采风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机制

(五)以政府为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为基础,设立国家性、地方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金,专用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作者单位: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