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搞好民族团结和加快民族发展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搞好民族团结和加快族发展的几点思考[整理后]
篇一:浅析如何搞好民族团结与加快民族发展
目
录
一、论文写作提纲·····························第2-3页
二、论文正文(含内容摘要、关键词)···········第4-13页
内容摘要···································第4页
关键词·····································第4页
论文正文···································第4页
三、参考书目··································第14页
写作提纲
内容摘要。当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只有搞好民族团结,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各族人民的物质各精神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确立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思想观念,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进而实现以爱国为根本要求的各民族团结和睦,只有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各民族才能发展兴旺,繁荣富裕的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主要论述
一、我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现状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抓落实。
(二)围绕工作大局,面向基层,坚持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
(三)思想认识到位,教育效果明显。
(四)坚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五)打好主动仗,狠抓文化阵地建设。
(六)围绕团结稳定,加大了对广播电视的宣传力度。
二、我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极少部分群众中仍然存在一些错误、模糊认识。
(二)宣传教育工作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
(三)对重点人群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宣传教育办法不多。
(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
(五)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僵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
(六)农牧区广播电视宣传主渠道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继续广泛深入地对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形势教育。
(三)加强基层宣传工作队伍建设,为基层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四)加强部门协作,集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工作运行机制。
(六)充分发挥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作用,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七)维护民族团结、需要各族干部群众入于心、践于行,需要各族干部群众人我做起,点滴积累、持之以恒。
浅析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内容摘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长期的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保卫、建设了这块富饶的疆土,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的兄弟情谊。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各族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沉痛的记忆。本文就结合当前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际,浅析了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等,从地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采取措施等方面就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浅析新形势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最近发生在乌鲁木齐的“。。。。。。。。。。”事件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对。。。。。。。。。。各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这起事件破坏不了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主旋律,动摇不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抚平创伤、消除隔阂,需要我们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坚定的决心,切实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尤其是当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只有搞好民族团结,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各族人民的物质各精神文化水平才能提高,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群众确立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思想观念,自觉地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义务,进而实现以爱国为根本要求的各民族团结和睦,只有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各民族才能发展兴旺,繁荣富裕的和谐社会才能建成。
一、我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落实。
全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真正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督导检查、亲自参与落实,形成了“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落实形势教育为重”的良好格
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示范引导,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地区典型宣传教育工作的又一亮点。全地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创造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抓安全稳定、抓业务工作、抓思想教育,有效推动了宣传教育工作扎实开展、深入人心,在全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宣传合力。
(二)围绕工作大局,面向基层,坚持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
始终坚持以“抓民族团结就是抓稳定,抓民族团结就是抓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宣传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宣教工作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一是每年抽调大批基层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乡镇、村组,在帮助农牧民抓好春耕春播工作的同时,着重开展面对面的教育。通过在各层面贯穿声讨揭批大会、学习报告会、面对面宣讲,广泛印发学习资料、张贴横幅标语、刊出板墙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村村通“大喇叭”等多种宣传手段,深入揭批“三股势力”的罪恶本质,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主动发挥远程教育网络、投影仪、电子大屏幕等新兴设备的作用,丰富了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民族团结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深化。
二是抓好基层宣传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1、目前全区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专兼职宣传员,基本做到每个行政村、自然村都有一名宣传员。同时各乡(镇)加强对基层宣传员的管理,部分乡(镇)还对宣传员定期培训,定期召开例会,统一安排部署学习宣传任务和内容;
2、积极发挥党员干部、三老人员、宗教人士、返乡学生、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优势,成立县、乡、村三级宣讲团,深入机关、农村、社区、学校、工地、厂矿企业开展面对面巡回宣讲和结对宣讲等活动,保证了村、组、户、人全覆盖;
3、同时地区还专门成立“加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宣讲报告团,赴各县(市)开展巡回宣讲,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提高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信教群众辩别是非的能力。
4、“大宣讲”、“大走访”全面覆盖。坚持做到“六个细”和“八个不漏”。六细:即细分教育对象、细分教育日程、细化教育内容、细化教育方式、细化教育目标、细化教育责任。“八个不漏”:即不漏一个组织、不漏一个村(社区)、不漏一个巷篇二:浅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从民族地区来讲,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奋斗目标,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
以贯彻落实,以创新精神,全力打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的规划,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经济、政治、文化,贯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可以带来一连串的落后。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在贫困状态。2003年全国2800万贫困人口,少数民族没有解决温饱的有1300万;占全国的45%,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8.4%,而少数民族没解决温饱的却占全国的45%。①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毒品、艾兹病问题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有贫困就不可能有稳定。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解决,不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从我们新疆来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现阶段的新疆民族工作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各民族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发展问题。
(一)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主题是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新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相对差距在扩大。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大省,有着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其中包括水土光热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畜牧业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等。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制约,新疆的这些优势资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充分的转换开发,未能形成独特的特色产业体系和经济优势,造成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形成一种“富饶的贫困”状况。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疆稳定,和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建设新农村,造就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事业,需要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性,农民素质。应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对民族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面向市场的职业技能培训,使民族农民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是基础。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基层应和服务职能。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效益。新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提升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新品种推广,着力培育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新农村,要乡村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稳步民族社会、医疗保障。在xx自创的“五保村”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社会救助制度,供养、救助标准。就情况看,在边远民族地区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但在养老保障可以与计划生育政策相衔接,民族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补贴,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相,适合民族农村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