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

湖北省公安县倪家塔小学谢正明朱丽琼文黎明(邮编。434305)我是公安县一个乡镇小学的普通教师,即将由远东书局出版的《小学趣事活动作文教与学》的专著,源于我承担的荆州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微型课题的研究。因为研,作了一些思考,写了一些文字;因为究,作了一些课例,收获了一些经验;也因为研究,得到了市教育部门和周边中小学教师的关注。通过这件事,我觉得,基层教师出教学类专著,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时常听到老师们谈论作文指导不知如何教,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是没有事写、没有话写。2000年10月,我在武汉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分会举办的“刘默耕小学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时,听了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的科学课《连通气球》。于是想到将“连通气球”这个科学实验纳入作文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有事可写。“趣事活动作文课例开发”的微型课题研究由此拉开了序幕:

1、初始课的设计,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

第一个课例《连通气球》最初的想法就只是想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问题,结果产生的效果相当可观,虽然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但产生的效果不得不让我引起反思。我用了一个寒假写了一个《现行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剖析与研究》(此文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办、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一等奖)。应该说较全面地解析了现行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一剖析对我认识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视野拓宽了。

思索让我们清晰了写作的两个必需: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生活经验靠经历、靠观察、靠提醒(以前,我们的老师没有提,所以学生没有醒)、靠激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予以生活经验的填充,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促成学生观察方法的习得和观察习惯的养成,垫实生活经验;语文经验靠积累,这种积累有两个途径:一是阅读课上积累,二是课外阅读积累,所以语文经验的功夫在阅读、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2、“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作文教学”的研究

带着这种思考,我又组织了“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作文教学”的研究,请海霞老师执教的《荔枝蜜》,有效的把“剥荔枝”的写作技法进行拓展,仿写“剥桔子”,学生接受效果非常的好。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在当年的研究小结中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三个颠覆”。即

①传统:阅读教学教学生‚写什么‛,作文教学教学生‚怎样写‛。主张:阅读教学教学生‚怎样写‛,作文教学教学生‚写什么‛。②传统:命题作文,同一题目写不同的内容。(考试效应)主张:现场作文,同一内容写不同的题目。(应用效应)③传统:重想轻说,想就是编造,把想象作为作文的核心。主张:重说轻写,写只是记录,把思维训练作为作文的核心。

并撰写了《要让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回归本位》在杂志上发表。但是当时的思考仍然局限,就认为只要现场给予学生活动,学生就能写好作文,并认为就能出彩。于是老师们都开始尝试用这种方法,朱丽琼老师“保护鸡蛋一周”的实验日记,徐言梁老师的“无土生豆芽”的观察日记,赵海霞、朱丽琼的“种豆芽”的观察日记,胡靖老师的“转鸡蛋”、徐言梁老师的“奇妙的纸”等实验活动,给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这个微课题,就其性质而言,是群众性的、大众化、田园式的研究。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书斋”里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使教育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回归到常态,从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

教研也好、科研也好,着力点都在课堂谋划。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同样也是教师激情飞扬的舞台。只有不断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研磨课堂,才能让自己在获得成就感、认同感的同时,永葆工作激情。

3、趣事活动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活动作文建了一个模,《趣事挑逗课堂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湖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一等奖。这段时间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唯一的进步就是对组织的活动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开发创新活动,活动要有意义,要有趣,学生要有兴奋点。我借用李白坚老师的“押韵游戏”做了一个示范课,确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在课堂有一个醒悟点:就是真正地认识了选材,把选材与选事分辨清楚了(以前认为选材就是选事),所以很多认识、领悟、观点真的是在课堂中形成的,研究离开了课堂就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杨校长上了一节《成语接龙游戏》的课,也把丰富材料、搞趣的思想灌进了课堂,便于学生选材。二是找不到精彩的活动段子,怎么办。把普通的事件上出精彩,于是就有了《课堂上的答案》(只要你有说服别人的理由,你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这个题目也是在课堂中生成的。这个生成使立意高了起来。为后面课的研究又开辟了一些思路。难怪有人说:只要做研究就有收获,哪怕是别人研究过了的东西,对你的帮助都是很大的。

4、写作元素的思考

继后,黄顺凯的课《画鱼》,熊艳玲的课《削苹果》,都渗入了立意高的意识。并要求老师写下水文,便于更好的把握研究方向。几个课例后,我发现:①教师的下水文老套,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②课堂模式固定化了。寻求创新又成了我的思考。成娟老师的建议又给了我新的路子,建议把作文教学系列化。当时我在想,这个建议非常好,想了两个问题:①学生习作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怎样的逻辑联系。②如何把它运用到教学之中去

再请成娟老师上《连通气球》,我们企图把习作元素的引入教学中,从立意入手,抓细节描写点,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过程非常的好,学生有了选点意识,但学生的习作效果并不算理想——主要是细节描写不精彩。于是,我又组织了两节如何抓点,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作后指导课。这种实效性指导,学生受益匪浅,内化速度高,进步速度快。

5、线性选点法的形成(选材)

王朝晖老师的课《尝液体》进一步给了我启示,那就是活动结束后,引领学生全程梳理这个过程(她的想法就是降低写作难度,认为四年级学生整体把握不了)。为我思考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抓详略作了一些提示。

如课例《莫比乌斯圈》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梳理活动过程:①活动导入——②玩普通圈,沿1/2剪开——③一个插曲故事——④玩普通圈,沿1/3剪开——⑤乌斯圈,沿1/2剪开——⑥乌斯圈,沿1/3剪开——⑦谈感受。并明确指出:如果7个点都详写,那是写小说;7个点都略写,那是记流水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命题,选择1——2个点进行详写。我把这种方法叫“线性选点法”。后继朱丽琼老师的《字谜游戏》、《老虎的通知》,吴传霞老师的《简单与不简单》等活动习作让我们所有老师刮目相看。

6、研究策略的阶段梳理

喜悦后,认真梳理这段教学。大家都在有意唤醒学生关注事件的态度和方法,把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惰性激活,使其进入一种“准写作”的兴奋状态。

王朝晖老师用回望的方式,通过回忆情境体验,把它整个过程条理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丰富的故事,进而成为写作的主线内容。

成娟老师用暗示的方式,通过聚焦情境体验,把它某个环节细节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动人的细节,进而成为写作的鲜活内容。

朱丽琼老师用线性选点的方式,通过反刍情感体验,将整个过程用点分划,把趣点的经历、感受转化为文章的主干,进而成为写作的主体内容。

吴传霞老师用渲染的方式,通过放大情境体验,把它某个情景情绪化,把这种经历、感受转化为感人的情节,进而成为写作的升华内容。

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极力倡导“把微型课题当作学问来做”,这样能较好地走出“从实践到实践,从经验到经验”的低层次循环运行状态,进而不断形成和增大研究者的“深度”。而“深度”则源自于思考,源自于对理论的学习、吸纳、消化和运用。

7、个性化语言、时代化语言的引入

2013年6月,我有幸听了管建刚、何捷等大师的作文指导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追求学生生动活泼的习作语言。于是,在我的作文课堂里开始尝试着使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并鼓励学生写出带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儿童的语言是任何一个成人都无法超越的,儿童是语言的天使。

如学生以淘汰赛的形式做完《字谜游戏》后写道:‚朱老师决定用最原始的‘剪刀、石头、布’产生进入决赛的最后一个名额。我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们的组长——谢启芳,双手合十:‘组长大人呀,能否比赛全靠你了,保佑。保佑。’‛

‚我们分成九个小组比赛,我还当了组长呢。可看看我的几个组员,一个个没精打采的,胖的胖,瘦的瘦,一看iq就不太高。‛

8、趣事活动作文的结题总结从此,我实验班学生的习作开始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并许多报刊也不断向我们老师约稿。回顾经历的路,总结出我们趣事活动作文的三部曲:

①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最初可以把活动分段,一段一段的说,再连起来说,最后整体说。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表达的流畅性。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分段描述法”。

②让学生学会抓重点来写,写好细节。即把整个活动分节,一个节就是一个“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拟题选择其中的1——2个点作为写作重点,训练点面结合的写法。我把这种方法称为“线性选点法”。

③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即让语言生动起来、灵动起来。儿童的语言稚嫩、有趣、幽默,但潜伏着。只要给他们轻松、活泼、安全的语言环境,他们的童话语言就会冲口而出,让你捡拾不尽。我把这种方法称为“童语激活法”。

三曲三段,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

一个课题,一本专著,一段收获。我觉得要有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老师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发现小问题。分布在我们教学细节中的诸多小问题不容易发现也容易被忽略,但它们的价值却不容小视。所以教师既要敏锐地察觉有价值的小问题,也要勤于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有效地形成微型课题。二是解决小问题,要做到精、巧、细。“精”指问题解决讲究简明精练,“巧”体现在问题解决要巧妙和有新意,“细”要求问题解决要细致深入。三是整合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并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讲究小问题之间的整合。既可以整合形成更大的研究课题,推动课题的“滚雪球”式发展;也可以连接产生更多的小问题,让课题“顺藤摸瓜”式发展。微型课题的这种整合是微型课题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问题发现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更加完备的知识结构。

有研究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实践,有实践就有收获。这种小课题,虽然没有重大发明,也谈不上理论的重大突破,但实用、实际、实在。累积这些思考,记录这些经历,理序集结即为书。用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公安县教科所朱敬华先生的话说:“课题没有大小,小课题也能做出大文章。”在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省教科所於春光同志的全方位的帮助,样稿也得到了国家教学行政学院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并欣然作序。

(此文已在湖北省教科院网站登载,略有改动。)

第二篇:小法庭做出大文章小法庭做出大文章

—潜江市人民法院泽口法庭创建“学习型法庭”纪实

(通讯员吴涛)在江汉平原中部,汉水河畔,一个仅有4名法官的小法庭,他们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为辖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便民法庭”。她,就是湖北省潜江市人民法院泽口法庭

来到泽口法庭,摆在面前的是一串令人欣喜的荣誉和数据。2009年以来,连年被评为院先进单位,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2010年被省政法委评为廉政建设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全市十佳政法干警,1人荣立个人三等功;案件合格率100%,90%以上的案件通过调解结案;去年以来,该庭调研宣传成果全院第一,审判绩效考核全院第一,案件质量零通报,涉诉上访案件为零,干警零违纪。

泽口法庭庭长蒲清慧告诉记者,该庭是汉江中院郭卫华院长的联系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该庭按照郭卫华院长的要求,紧抓法官素质提升的“牛鼻子”,积极开展“学习型法庭”建设结出的硕果。

充满书香的小法庭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持之以恒读书,精益求精审判”、“不会思考的法官,就像没有钟摆的时钟”……走进泽口法庭,漫步法庭办公楼,走廊、楼道里悬挂的学习格言引人注目,或是名人警句,或是干警原创,配以精美的插图,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个小小的法庭,为什么要狠抓法官学习。蒲清慧庭长说起一

1件往事。

2009年6月的一天,一对年轻的夫妻争吵着走进法庭,丈夫要求起诉离婚,妻子虽然历数着丈夫的种种不是,但不同意离婚。经了解,夫妻俩人已经结婚十年,近年来家庭经济条件好了,但矛盾却越来越深,妻子责怪丈夫有钱后不顾家,丈夫埋怨妻子不体贴关心。刚到法庭工作的蒲清慧希望通过调解使夫妻和好,尽管道理和法律规定讲了不少,但夫妻二人的态度仍然坚决,正当蒲清慧感觉无奈时,突然想起前天看过的文章《贫穷夫妻亦恩爱》,便对夫妻二人讲起了文章里的主人公和他们的故事。本来情绪激动的俩口子静静地听完故事,沉默了半天,丈夫看了一眼妻子,小声对法官说:“我们还是回家商量一下再来”……这对夫妻再也没有走进法庭。

这件事给了蒲清慧很大启发,身为一名法官,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更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司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过程,如果法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地学习,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承担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使命。

正在此时,汉江中院倡导在汉江两级法院开展“大读书”活动,给迫切需要更新知识和思想理念的基层法庭法官送来了精神食粮。泽口法庭在潜江法院率先建立了“五个一”学习制度,提出创建“学习型法庭”的目标。

每天学习一小时。无论每天工作多忙,全庭法官必须抽出一小时时间自学,学习内容为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院里的规章制度、党报党刊、推荐阅读的书籍等。

每周一次“新法律、新政策、新知识”学习。每周五下午按时召集全庭法官集中学习,分别由每名法官轮流授课,重点学习近期颁布的新的重要法律法规、党和各级政府的新政策、新的科技、信

2息化、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等。

每月读1本书。每名法官每月自觉利用业余时间阅读2本好书,书籍的内容可以是法律、文学、励志、修身、健康、廉洁等各个方面,每本书阅读后撰写读书心得或读书笔记一篇。

每季度一次廉政教育课。每季度邀请院纪检监察部门同志或其他领导讲一次廉政教育课,或观看廉政纪录片,交流廉政心得体会。

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每名法官结合学习心得和审判实践,每年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理论调研论文,要求结合实际,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泽口法庭,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法官的工作和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八小时内忙审判,八小时外抓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在泽口法庭,不仅有随处可见的学习文化走廊,还有简朴而不失雅致的阅览室,除各类法律书籍外,《中国审判》、《法庭内外》以及中院印发的《汉江调研》、《院长荐文(书)》等刊物陈列有序,法官办公室里,除了堆积的案卷,案头醒目摆放着各类书籍,读书笔记本则记录着法官读书的点滴感悟……

“通过阅读’大读书’活动推荐的文章和书籍,拓宽了我们基层法庭的工作思路”。蒲清慧庭长介绍,郭卫华院长推荐的《“东方经验”浸润着这里的祥和》一文中甘肃省镇原县法院“深、稳、准、快、活”五字调解法给法庭的调解工作很多启发,《人民法官要有“平民意识”》一文则使每名法官意识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法官不能高高在上,而应俯下身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最基层去,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要,才能真实实现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这200元钱是对你们孩子遭受不幸的慰问,也是法官的一点心意。最关键的是希望你们回去后要好好生活。”8月2日,经过泽

3口法庭法官耐心劝解,一对因残疾儿子抚养发生矛盾起诉离婚的夫妻重归于好,看到当事人生活困难,法官吴欣宫自掏腰包给予慰问……这样的故事在泽口法庭还有很多。读书学习促进了法官司法理念的转变,一大批案件通过法官诉前和诉中的耐心工作,得以调解或撤诉结案,大量社会矛盾得以化解。

泽口法庭认真抓法官读书学习,创建“学习型法庭”获得了上级和领导的好评。2010年,泽口法庭被评为潜江法院“读书先进小组”,庭长蒲清慧被汉江中院评为“读书之星”。2010年11月,汉江中院郭卫华院长再次来到泽口法庭,充分肯定了该庭创建“学习型法庭”取得的成绩。

便民利民的服务站

曾经见过很多制作精美的贺卡、书签,在泽口法庭,有一种样式朴素但特殊的卡片—《便民联系卡》,正面庄严肃穆的国徽下,醒目地印制着法庭的办公电话和全庭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背面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约法三章》。

蒲清慧庭长讲起便民服务卡的一个小故事。去年5月的一天,快到下班时间,竹根滩镇一位70多岁老婆婆李月娥打来电话,因几个儿子互相推脱不肯赡养,自己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便按泽口法庭便民联系卡上的联系方式打来电话,希望法庭帮忙做做工作。放下电话,蒲清慧和庭党支部书记戴新安来到老人家。找来老人的几个儿子和媳妇,在村干部的配合下,通过一番情与法的教育,老人的儿子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保证一定尽心尽责赡养好老人。

这张样式普通的名片式联系卡,是泽口法庭在开展“学习型法庭”创建活动中推出的一项便民举措。通过一张便民联系卡,让群众能够及时反映自己的诉求,当事人能够随时查询案件情况、预约

4来访时间,少跑冤枉路,将法院司法为民的工作主题落到了实处,解决了当事人反映的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架起了法庭和群众的连心桥,贴近了法庭与辖区群众的感情。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泽口法庭发放便民联系卡5000余张,接待群众电话咨询342人次,现场解决纠纷58起。

在泽口法庭一楼大厅,法制宣传专栏《告农民朋友书》、《敬告当事人书》、《诉讼风险提示》、《农民朋友打官司应避免的误区》等引人注目。为了使当事人走进法庭大厅后,就能了解法律对各种纠纷的具体规定和可能存在的诉讼风险,泽口法庭将与诉讼相关的知识设计成“诉讼须知”展版,将接待大厅变成宣传法律法规,引导当事人正确诉讼的宣传阵地,让当事人能够明明白白打官司。

为了解决群众诉讼难的问题,泽口法庭法官变坐堂问案为巡回办案,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家小院,让群众足不出户,纠纷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在竹根滩镇某村审理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时,近百名农民群众赶来旁听,村民纷纷表示,通过旁听案件不仅感受到法律的庄严,更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课。

能动司法,延伸便民服务触角。泽口法庭将辖区各村和重点企业分片划给每名法官包干,要求除正常开庭和办公外,法官要定期到所联系村和企业上门走访服务,接受群众和企业的咨询,现场调解或解决纠纷。

为使有理没钱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针对部分农村当事人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泽口法庭坚持人性化司法,设立便民诉讼“绿色通道”。通过广泛宣传,让符合条件的群众熟知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的相关条件和程序,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共为13起案件中追索赡养费、抚养费等经济上确有困难

5的当事人,以及农民工、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诉讼群体减免缓交诉讼费6万余元,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在企业、在村庄,说起泽口法庭,不少群众都会讲起法庭和法官便民利民的故事,亲切地将法庭和法官称呼为“便民法庭”和“爱民法官”。

定纷止争的稳压器

泽口法庭辖潜江市开发区和竹根滩镇,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人,辖区内有100余家大小企业,村企混居,经济纠纷较多、社会矛盾突出。在泽口法庭,有一幅《泽口法庭民调组织网络图》,该图清晰地展示了以泽口法庭为中心,横联辖区各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辐射4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的调解网络,及各村的地理位置和义务调解员的联系方式。

结合学习型法庭的创建,泽口法庭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在辖区内编织了一道“三联一聘”解决纠纷网络:联系当地党委和政法委,联系当地综治办和派出所,联系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村委会和居委会聘请一名诉讼调解员,并将全庭法官分片到村,形成纠纷联动,调解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调解网络。

“感谢法庭解决了困扰我们的大难题。”今年6月24日,开发区某村负责人来到法庭,当面向法官道谢。涉及该村委会的一起特殊寄存物损毁案经过泽口法庭调解结案,一百余起即将激化的矛盾同时得到化解。

由于管理不善,村委会骨灰堂保存的村民骨灰被精神病人闯入毁损,事发后,一百多户家属共同推选了5名代表与村委会多次协

6商赔偿事宜,村委会以骨灰堂未收取任何费用是义务保管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协商无果后,刘小菊向泽口法庭起诉,要求村委会赔偿因骨灰盒及遗像丢失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其他受损家属也准备相继起诉。

泽口法庭法官意识到,骨灰和遗像承载着亲人对逝者的精神寄托,刘小菊一案虽小,但社会影响大,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发群体诉讼和集体上访。通过庭务会讨论,决定通过“大调解”的方式来处理此案。承办法官迅速联系了协调和处理该案的综治办、司法所负责人及村人民调解员,了解事发后的详细情况,并与他们共同商讨对策,确定调解的切入点和方案。法庭法官先后18次前往事发村,与村委会干部通过集体座谈和个别交换意见的形式宣讲相关法律规定,并6次邀请开发区领导和综治办负责人一起给村委会干部做思想工作,要求他们站在治安维稳的高度,按照法律规定对受损家属进行赔偿。法官们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法律宣讲和不厌其烦的劝说,使村委会负责人最终同意承担赔偿责任,并与刘小菊达成了由村委会补偿经济损失1000元的协议,同时,表示将迅速通知其他受损家属按同一标准领取补偿款。

看到原告刘小菊与被告村委会达成协议后脸上露出的笑容,法官们感到十分欣慰。这是泽口法庭构建大调解格局,倾力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

2009年以来,泽口法庭在审判工作中牢固树立“调解优先”的理念,努力实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的目标,受到辖区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好评。今年以来,该庭共受理各类案件300余件,结案280件,案件合格率为100%,调撤率为90%,所结案件无一涉诉上访;通过司法确认程序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和其他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

7的调解协议200余件,不仅缓解了审判压力,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而且有力地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小版画也能做大文章小版画也能做大文章——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内容摘要】

版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魅力源远流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小学生从小学习版画,可以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融民族性、时代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版画,不受年龄限制,学生初学就可在版画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自由的、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版画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版画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谢谢。

2009年11月13日

众人一条心粗粮变成金